博山区长路德芝在2021乡村振兴大会论坛作主旨演讲
10月23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21乡村振兴大会在淄博召开,在当天下午举行的2021乡村振兴大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坛上,博山区委副书记、区长路德芝作了主旨演讲。
路德芝在演讲中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博山区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全力抓好政策、组织、产业、机制等方面的衔接,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趟出新路子。
抓好基层组织衔接,由“组织者”向“实施者”转变。圆满完成农村基层“两委”班子换届,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村(居)委会主任的“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夯实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村干部“储选训管评”工作机制,继续向乡村振兴重点村、原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全面推进“一网三联”乡村治理模式,将202个村优化为840个网格(村民组),搭建起“网格呼叫、分级响应、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依托网格全面做好村情民意收集、办理,建立民生直通车。
抓好监测预警衔接,由“攻坚战”向“持久战”转变。开发“一套监测系统”,将各镇、村(社区)和帮扶单位、行业部门的职能有效整合,实现了区、镇、村三级数据实时共享,从监测户识别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明确“三类监测主体”,采取“人盯人”方式,由村级网格员、结对帮扶干部、行业监测部门3类监测主体,根据职责分工,对一般农户、脱贫不享受政策户、脱贫享受政策户、动态监测对象进行全覆盖监测。健全“四种监测方式”,采取定期排查、数据监测预警、信访处置反馈、自主申请4种方式监测,织密监测网络,确保不留死角。推行“七步工作法”,规范监测对象识别程序,形成了筛选重点关注户、组织入户核实、开展分析研判、履行民主程序、部门信息审核、纳入监测系统、动态循环帮扶“七步工作法”,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应纳尽纳、可进可退的动态管理。
抓好帮扶政策衔接,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建立防返贫帮扶工作机制,在保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构建“普惠性+特惠性+政府统筹”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预防帮扶、事后帮扶,保持过渡期内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抓好特色产业衔接,由“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博山区立足特色农业丰富的区位优势,按照“一年定标准、两年上规模、三年创品牌”目标任务,努力在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实现博山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博山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博山区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近3万亩,产量达2万余吨。源泉镇是山东省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拥有近2万亩猕猴桃种植园,覆盖15个村,惠及农户近3000户,实现产值过亿元,带动了1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博山区以群山连绵、红叶漫天的和尚房村和姚家峪村为重点,全力打造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深厚的陶琉文化、丰富的山水资源,链接鲁商集团、中国国家地理、新旅界等优质高端资源,打造国内文旅融合新样板,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激活农村经济活力。博山区还依托产业特点,重点打造了以人居环境提升、现代农业集群、生态产业景观带等为主的池上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博山镇“山东三水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石马镇五阳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抓好改革创新衔接,由“旧经验”向“新动能”转变。一方面注重把已有的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另一方面重点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池上镇中郝峪村探索形成了“股份制改革+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农户”的发展模式,将闲置的宅基地、房屋及公共设施,统统转变成为可盈利资源,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博山区还探索建立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率先在全省打开入市交易通道。探索基层养老产业新模式,依托全省规模最大、业态最全、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源泉镇卫生院,规划实施源泉长寿山医养健康园项目,打造了集“政府兜底养老、普惠养老、居家照护养老、公寓养老、家化式养老、精神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六位一体”养老模式,全国唯一,有力助推了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发展。
路德芝在演讲中强调,进入“十四五”时期,博山区将认真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以创新突破的变革思维、勇毅笃行的发展决心,打好新时代这场更艰巨的战役,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板块的博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