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山东】拒绝高薪邀请,坚守乡村26年!他是村民眼中的最美乡医

齐点淄博 2022-08-22 09:24:27 阅读量:

2022-08-22 09:24:27

微山岛四面环水,墓前村张波卫生室就坐落在其中,对于张波这个名字,墓前村的村民们再熟悉不过。1996年,张波大学毕业后,从济宁医院回到故乡墓前村开起了诊所,多年来,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水陆医生”。张波看病有一个原则,“先看病后收钱”。二十多年来,他把岛上的每个村民看作自己的家人,为他们治病不计得失,近几年,他在岛上建立了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为更多年迈的老人成立了一个“大大的家”。

两栖乡医走遍村里几十条路

“是张波大夫吗?家里老人这两天中暑了不大舒服,能过来瞧瞧吗”?一天的忙碌从一通电话开始,撂了电话,张波带上可能要用的药,骑上摩托车,朝着村子里奔去。

一个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装着听诊器,血压表和其他杂七杂八的看病工具,中暑、感冒这种简易的病症,张波这些年早已见惯,进入酷暑时节,这种小病更是常见。简单的诊断开药后,他又匆匆赶往下一位病号家里。

“冬天风寒,夏天中暑,是人就会生病”,离墓前村最近的县医院有足足20多公里的距离,张波卫生所是村里唯一方便看病的地方,提起他,村民们几乎无人不知,他就是大家口中那个“人挺好的张大夫”。

张波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已经久到有二十六年,骑着去看诊的摩托车也换了一辆又一辆。乡村医生又被叫做赤脚医生,而张波也有另外一个外号—两栖乡医。墓前村四面环湖,在交通运输还不发达的过去,张波不仅得会骑摩托,还得会划船。晴天还好,每到雨天,村里的土路变得泥泞,骑车路过总能溅起一身的泥水。二十多年来,张波对村里的路已烂熟于心,六条大路,几十条小路,哪条路能到谁家记得清清楚楚……

从业二十六年先看病后付钱

1996年,张波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学校的附属医院从事普外工作,之所以返回家乡做乡医,是因为家庭的变故。“那时候我在济宁的收入不高,家里穷的已经揭不开锅了,到了再不回来家里就吃不上饭那种地步”,意识到父母的困境后,他从医院辞了职,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

重新干起看病的老本行并不容易,张波离开济宁前,老师曾给了他“一车药”用来支撑卫生所开业,二十多年前,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着村民们的大事,在张波开业后的几天里,一车药品就被销售一空。“当时村里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价格也不明确,村里人也不懂”,回忆起村里的状况,张波说,当时医疗水平很低,村民们对于乡医的需求溢于言表。

成为乡医多年以来,张波坚持着“先看病后付钱”的原则,时至今日,有人仍然欠了十几年的药费没给,对此张波也不追究,到了治病的节骨眼,依然该看病看病该拿药拿药。张波说,村里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了,曾经的医药费也都“甩了”。“这种事很多,谁家都有缺钱的时候,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我就行”,张波看诊的药箱里常年放着3000块钱,就是为了帮村民们解决燃眉之急。

拖欠的情况多了,卫生所曾一度面临关门,张波开始到处借钱,四处筹款,但始终没有为难过拖欠医药费的村民。从业第二十年时,有人高薪聘请他到市里某家医院做院长,犹豫之时,村里老人一番话让他动容,那时老人已经患病卧床,张波每天上门替他打针,“你可不能走,走了老人连十天都挨不过”,张波说,老人流着眼泪喊他的小名,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乡亲们的依赖,是那个小山村里看病的唯一希望。

为村里老人建一个“大大的家”

2013年,张波在全国“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2020年11月24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卫生所能开到现在这个规模,多亏了乡亲们”,张波说,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他才能一直坚持下去,挺过那段最难的日子。如今张波卫生所的规模由小变大,张波也多了几名帮手,找他看病的村民更多了,每天的接诊量平均能达到100人。

不变的除了那辆接诊的旧摩托,还有他的热心。张波在村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被推选为墓前村的村主任,最近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不少7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问题比看病问题更严峻。

村里有一处废弃地,被他改造成了一处老年护理院,他想在微山岛建一个“大大的家”,一个让岛上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家。张波从城里借鉴了养老经验,成立了一处养老中心,每月交1500元,包含三餐和住宿。

不仅如此,他还重修了村里的幼儿园。两座大楼相对而立。张波说,儿女在外,都是老人照顾小孩,建了这座幼儿园,既解决了小孩的上学问题,还能让老人随时能见到孩子,安心住在护理院。

今年6月份,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来到张波卫生所实践学习,从他身上学习优秀品质。“医者仁心,不为名利”,对来这里的每位学生,张波如是说。


来源:博览新闻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