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品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麦草画烙烫“金色”印记

齐点淄博 2022-10-09 10:16:05 阅读量:

2022-10-09 10:16:05

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麦草画手工技艺是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根麦秆从麦田里收割回来,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的处理并加以艺术创作,最终呈现出精美传神的作品。作为这项老手艺的新传承人,泊里人许加梓正用一根根小小的麦秆,烙烫出独特的时代印记。

金色的作品 时代的印记

2022年9月2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泊里麦草画艺术博物馆里,许加梓正在这里从事着他的艺术创作。麦草画也叫麦秆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使用小麦的麦秆为材料,在充分利用其自身色泽的基础上,用加热的烙铁进行烫色润色,经一系列的加工创作后最终形成麦草画艺术品。

“这幅《清明上河图》用时一年零两个月才完成。”在博物馆里,这幅长24米、宽1.3米的作品被展示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上。“在泊里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有了博物馆这样一个展示空间,因此专门制作了这幅大尺寸作品,来体现麦草画独特的艺术价值。”许加梓介绍,这幅作品是他和父亲、以及父亲的徒弟三个人共同创作的。近距离观瞧,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北宋都城的人文风貌、市井人物的动作表情……大量栩栩如生的细节让观看者领略到了麦草画的独特艺术价值以及创作者的精湛技法。而在馆内,还有一件双排装裱共36米长的水浒人物作品,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等好汉的形象同样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艺术创作要始终与时俱进,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许加梓说,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也把创作精力投入到了表现当下的现实题材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杰出的抗疫代表李兰娟等在这个时代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被许加梓精心烙烫在一根根麦秆上,用他特有的表达方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幅幅金色的印记。

祖辈的手艺 文化的传承

“从我老爷爷那辈起就会做麦草画,而我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许加梓生于1968年,进行麦草画创作已有12年。许加梓的父亲在2020年去世,老先生与麦草画则打了40多年交道。

“以前听我爷爷说,他早先用麦秆只是编个小蚂蚱、小蝈蝈上街去卖。而那个年代单靠这个是解决不了温饱的。到我父亲那一辈,即使在困境中,他也坚持把家族的传统手艺给继承下来,并进行发扬。”许加梓说,他父亲之前是村里小学的校长,是个琴棋书画都在行的人,工作之余经常在学校办公室里研究麦草画的技艺。在记忆里,他经常陪着父亲琢磨麦草画的技艺。

许加梓说,父亲坚信传统文化一定会有发扬光大的那一天,这也坚定了他传承好这一手艺的决心。“学手艺需要沉得下心。”许加梓平日里也曾教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学麦草画,但能真正耐得住性子学下去的人不容易找。“小儿子现在上六年级,我希望让他能对麦草画产生兴趣。”许加梓表示,平日里他会带着小儿子来他的工作室进行熏陶,从小加强培养他的美术素养。麦草画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家族手艺的传承,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取材要求高 20余道工序

麦草画制作需要充足的麦秆,为此许加梓专门在菏泽承包了20亩地,种植他所需要的小麦。“和当地人签好了协议,他们来帮我种植、管理、收割,我最终只收取麦秆。”许加梓说。

并不是所有收获的小麦秆都能用于麦草画的制作。收回的小麦秆得先经过层层筛选,把烂的、断的扔掉。同时也要根据其颜色的不同,把偏黄和偏白的麦秆分类收好。经过一系列筛选修剪后,一根根高度在38公分左右的可用麦秆被收集起来。“麦秆是比较脆的,还需要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许加梓说,麦秆一般浸泡15到20分钟时间后会保证一定的韧性,再用小刀把麦秆剖开,拿熨斗把它烫平,形成一条条麦秆条,然后用小刀把其内壁刮干净,最终留下薄薄的一层。“由于每条麦秆的宽度不同,还要把它们尽量裁成相同大小的宽度。”许加梓说,较为统一的宽度有利于麦秆条在画板上均匀地粘贴,不留下空白间隙。而裁下来的一丝一条原材料也不会浪费,而是在细节创作时使用。

艺术水准看细节,细节里边见功夫。麦秆处理好后,会把它们一条条贴在纸上做画板,接下来使用烙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进行明暗等烙烫,一点点烫出作品的神韵。这个过程既考验创作者的手法,又体现他自身的美术功底与艺术修养。最后把作品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一幅完整的麦草画就大致完成了。对于一些彩色作品,还需要把麦秆浸泡在颜料桶里提前上色。“从收麦秆到最终完成作品,总共需要二十七八道工序。”许加梓说,做这门手艺耐心和细心都很重要。

“非遗”三连跳 订单接得忙

从2015年申请区级“非遗”,到2018年申请市级“非遗”,再到2021年底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许加梓助力泊里镇的麦草画实现了身份升级的“三连跳”。麦草画也从小镇走出,登上了更高更广的舞台。

在此前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以及“一带一路”相关活动期间,许加梓带着他的麦草画作品让许多外国宾客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高规格的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曾经有外国朋友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开口让许加梓在三个月内提供数千幅作品。“咱们这是纯手工制作,哪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接这么大的量。”尽管那一笔大订单没有接下,但这却极大地增强了许加梓投身麦草画事业的信心。

“如今一年可以接三五千幅的订单。”许加梓说,订单多的时候会发动小镇上的一些劳动力一起行动起来。平常,他会在工作室面向村民举办相关培训,让一些有精力和兴趣的妇女学习如何贴画板等,而在日常制作中一些选材备料等环节,也吸纳了村民参与其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泊里人,许加梓传续着家族的手艺,承载着父辈的希望,同时也用智慧和双手让乡土传统与文化的烛光越点越亮。

来源:“学习强国”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讯站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