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东”里的“非遗宝藏”| 85后研究生回乡“捏泥巴”,还建起一座陶瓷艺术馆
不怎么说话,甚至有些害羞,时不时抓一下帽檐,一直面带笑容……这是李子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个标准的民间手艺人的形象。但当他说起自己的陶艺作品时,却像变了个人,出口成章,言语中带着几分自豪。
研究生毕业回乡“捏”泥巴,将黄河胶泥变成艺术品
李子辉,聊城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安庄村人。中国优秀青年陶艺家、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在李子辉众多的“头衔”中,最重要的当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李氏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
时间倒回到8年前。那一年,李子辉25岁,刚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怀揣着梦想,李子辉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找工作,而是毅然回到家乡——聊城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安庄村,接过父辈的手艺,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李氏陶艺坊”。虽然很多人都不理解,李子辉却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
作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李子辉从小就在祖辈们的手口相传下,学会了陶艺制作技艺。李子辉介绍,东昌李氏陶艺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采用传统古法纯手工制陶,以柴窑进行烧制,主要分布在东昌府黄河流域及大运河两岸。“陶艺制作最重要的是选材,东昌李氏陶艺的制作原料均来自本区域内地理积淀而成的黄河胶泥,经严格挑选及过滤工序精选出来最细腻的部分进行制作,烧制而成的陶艺作品质感温润。”
藏在村里的“陶瓷艺术馆”
大小颜色各异的杯盏壶碗、造型夸张的钟馗、憨态可掬的娃娃……这些都出自李子辉之手,其陶艺工作室——“东昌李氏陶瓷艺术馆”,东边院子是展厅和制作室,西边院子里是其自制的土窑。藏在小乡村的“陶瓷艺术馆”,就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将匠人精神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漫步在艺术馆内,有种“人在画中游”的享受。错落有致的作品排列、干净到反光的地面以及刷满白色乳胶漆的砖墙,配合上屋顶的投射灯,为艺术馆增添了几分艺术感和神秘感。紧贴墙壁,按品类摆放着的茶壶、茶杯、茶碗、花器、花瓶等陶制器皿,以及人物、动物、神兽等陶制捏树,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艺术馆中央,一组题为《中国梦之归途》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侧头聊天的小两口、俯身揉眼的青年、哄孩子的妇人、吃泡面的男子、静坐小憩的少年……这是李子辉根据火车站候车厅的真实生活场景制作而成的,通过陶艺技法,将候车厅内的各色人物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节惟妙惟肖,获得山东省民间艺术作品展银奖。
艺术馆里,李子辉还专设了一个展示拉坯和捏制技艺的制作区,揉泥、成型、修坯以及陶器制作等都要在这里完成。正如李子辉所说,“做陶艺首先要沉静下来。”这里也正是李子辉全情投入的地方。
“将修正完的坯体统一放入窑内进行烧制,1200℃高温,48小时烧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的加持,一件完整的陶制作品才可以出窑。”站在李子辉自制的土窑旁边,听着他娓娓道来,一件件完美的陶艺作品似乎就呈现在眼前。
创作之余,李子辉还积极宣传推广非遗制作技艺。在工作室里,李子辉专门开设了非遗体验课堂,附近很多中小学生以及对陶艺制作技巧感兴趣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感受其魅力。
对于陶艺制作,李子辉在坚持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推广和创新。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招收徒弟,组成一个传承有序的团体,把李氏陶艺制作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