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图书馆【新语听书 】丨《天行者》致敬每一份伟大的坚守
待遇好,福利多,假期长是大多数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第一印象。 但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师资力量就更显薄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据统计,1977年,全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近五百万人之多。在学校里,他们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而离开了学校,他们又像普通的农民一样,种红薯种茯苓,所得的收入几乎全部自愿补贴给了学校。 他们在条件艰苦,待遇低下的环境下,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几十年,也正是这些舍小家顾大家,在大山深处默默苦行的乡村教师撑起了共和国教育的脊梁。 20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支月英,毅然选择了报考离家两百多公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她的母亲赌气地说:“你要是去那做老师,我一辈子都不认你这个女儿!”虽然心里万分不舍,支月英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山里,这一去就是34年。 2012年,她原本有一次调回镇里的机会,但与此同时,距泥洋村十多里、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群众联名请支月英到村里任教。于是,支月英放弃了调往中心小学任教的机会,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白洋村教学点。 白洋村教学点校舍 送路远学生回家的张玉滚老师 1994年,汶川县映秀镇有一位樊晓霞老师,和丈夫分属两个高山教学点,距离很近,但想见一面的话,大山一两天都翻不过去。十四年后,樊老师终于调回县城的小学,与家人团聚。然而才一个星期,汶川大地震爆发,她就被永远地夺走了生命。 地震后的映秀镇中心小学 正是这个故事,唤起了作家刘醒龙创作的热情,在《天行者》的扉页上,刘醒龙写道:“献给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天行者》中有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界岭小学,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调来支教的教师要么无法忍受大山里的恶劣环境,要么无法忍受一个月35元的微薄工资,大多数没有多久就相继离开。 而最终留下来的少则干了十几年,多则干了二十几年,无论收入多么微薄,转正机会多么渺茫,他们依然坚守在山区的三尺讲台,孜孜不倦的将知识传授给山村的孩子们,支起这所学校的未来。 刘醒龙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 一部《天行者》,将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艰辛,以及只有乡村教师才能体会到的笑中带泪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只是庞大的教师队伍的星星点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跋山涉水上学放学,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在此,让我们向所有默默付出的教师们送上一句: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作者:刘醒龙 播音:徐平 分类:畅销书 中国名著 获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