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原山】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艰苦创业60年事迹选登
齐点淄博 2020-12-28 08:12:49 阅读量:
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 ||
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位于淄博市博山城区东南10公里处,是全国首家弘扬务林人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大型展馆,基地主体建筑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展厅布置“艰辛探索,石缝扎根”“困境重生,迎风成林”“创业不息,春风更劲”“精神高地,山林长青”“亲切关怀,情暖原山”等展厅,全方位展现了原山60余年艰苦创业历程和宝贵精神。国家林业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相继在这里揭牌,2018年3月,基地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党校首批12家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5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原山分院、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原山分校相继在这里揭牌。 |
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记录了原山从1957年创业初期的落后林场到如今全国林业战线一面旗帜的美丽嬗变,其中有生动鲜活的场面,有感人肺腑的作为,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也有振奋人心的激励,现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迹供大家阅读。 01 ——“百人传水”上山植树——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原山地区旱情十分严重,林场建立后栽下的第一批树苗岌岌可危。 那年,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雨,当时的林场职工都焦急万分,而当时又没有水泵往山上运水,眼看树苗就要缺水旱死,林场职工便自发组织起了运水队。一开始是职工分组行动,往山上背水扛水,但后来发现效率跟不上,于是场领导把全场职工100余人全部组织起来,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用马车拉水到山脚下,再由职工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最后浇灌树木。随着浇灌范围逐步向山上延伸,这条“之“字形的队伍也不断向山上移动。后来,职工家属也加入了传水队伍,甚至有些孩子也帮忙运水、放水,几百人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林区全部浇灌了一遍,保住了树苗。 60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百人传水、战天斗地的精神,原山林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今天,“百人传水”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在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发展旅游业,甚至建设艰苦创业纪念馆工程现场,依然能看到干部职工肩并肩、手拉手,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鲜活场面。所以现在的这幅照片也被制作成了雕塑,放在了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的开篇,来诠释原山人艰苦创业的精神。 这便是原山“百人传水”的故事和意义。 02 ——冒雨植树遇山洪—— 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在与干旱环境作斗争的实践中,原山林场职工总结出了“三不栽”原则,即不下雨不栽,不连阴天不栽,不下透地不栽。而最佳植树时机,就是大雨下了一会,但还没停的时候,此时植树成活率最高,但对于石灰岩山区来说,却也是危险最大的时候。 “冒雨植树遇山洪”的故事讲述的是1963年,当年博山地区陷入长时间干旱,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植树造林极其艰难,林场职工都等着盼着下雨、下大雨。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大雨从早晨开始下,林场职工不用动员,就第一时间全部冲上山抢种树苗。 从早晨到下午,雨下了大半天,植树也持续了大半天。到了下午四五点,雨还没有停,这时,有经验的老职工看到山上有发洪水的迹象,担心发生意外,便迅速招呼大家下山,但职工们依然舍不得放下树苗,都想再多种一点。当时,林场有一只“青年突击队”,队员都是场里的共青团员,团员们的口号是“把树种上最高峰”,所以,团员们主动承担了最高处山坡的植树任务。在山顶种树,背着树苗、劳动工具要多走许多山路。 那天,只有18岁的女突击队员史秀芬和孙秀英,为了将队友们背上来的树苗都种完,一直等到其他工友都下山了,她俩才放下铁锹往下走,落在了队伍最后面。可就在她俩走到一个河沟时,山洪爆发了,洪水卷着泥沙倾泻而下,一下就把两人冲到了河沟中,转眼间就顺着河沟冲出了十几米。孙秀英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树,才没被水冲走,而史秀芬比较瘦弱,瞬间就被水流卷走了。已经下山的工友们得知后,不顾山洪再次爆发的危险,全部上山救人,有的在河里拉网,希望能用网子拦住史秀芬,有的沿河吆喝,还有的到附近村里打听情况,就这样一直沿河找到半夜。一直找到第二天清晨,工友们终于在十几公里外的乐疃水库找到了史秀芬的尸体。 下葬那天,林区最高处飘满了白花,那是职工们将史秀芬在大雨中亲手种下的上百株树苗,全部绑上了白花,纪念这位冒雨植树的英雄。一位当年参与寻人的老职工,回忆起这一幕,依然两眼含泪,他说道:“在林场人心中,大雨就是冲锋号,石坡就是主战场,为了种树,林场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后来,每当大家种树累了,就看看山顶上,想想当年牺牲的战友,再大的苦也就忍下来了。” 03 ——“石缝扎根”战胜穷山恶水—— 现在的原山,漫山遍野都是绿树,景色优美。而在60年前,这些地方却都是杂草和乱石,满目荒芜。 当年,在这样一片荒山上建立林场,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而起步的。林场建立后,原山干部职工决心“战胜穷山恶水”,再苦再难也要把荒山变青山,从此拉开了六十年艰苦创业的序幕。 之所以叫“石缝扎根”,是因为原山林场的自然条件与其他林场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植树造林都选择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较适宜的地区,而原山林场处于山脊分水岭及山的中上部,山中土层薄、石头多,并且土壤常年干旱贫瘠,在这里种树,就要把树栽到“石缝”里。如果就自然环境而言,这里并不适合植树造林,就算种树也不易成活,这也是原山地区长期荒山裸露的原因。 在荒石坡上植树就要用大小镐头来挖石窝,植树时,要先用凿子或者镐头将山坡上的石头敲松,之后顺着石缝挖开、撬开、搬走,之后才能见到土层,再用铁锨顺着石沿,慢慢挖出树坑,将树苗栽进去。这便是“石缝扎根”的由来。 北方地区十年九旱,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植树也不容易成活。所以,当年林场职工为了增加工作时间,就在野外搭建了石屋,供职工休息落脚,也可以存放劳动工具,职工劳动后,中午就在石屋中吃饭、休息,下午继续劳动。这些石屋,也是石炭坞名称中“石坞”两字的由来。现在原山还有几处石屋保留着,下一步,还将把这些石屋开辟成现场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员们体验当年的艰苦环境。 04 ——雪夜送陶瓷—— 1988年冬天,山东莱芜一家客户急需一批陶瓷,但那几天雪下的很大,路上积雪严重,其他公司都不愿意接这笔生意。因为曾经在原山陶瓷公司进过货,这家客户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了孙建博。接到电话后,孙建博二话不说便接了下来,组织人调货、装车。有的员工说,咱们利润并不高,冒雪送货危险性太大,弄不好还有可能赔本,咱们别接了。孙建博说,咱们是残疾人,公司又刚开张不久,人家客户能找咱就是信得过咱,咱们要干成事就得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苦差事,就得付出别人不愿意付出的大力气。 装完车,孙建博毅然决定亲自带人送货。在拉上货的同时,他又叫同行的人装上一些煤渣和草苫,到莱芜山区时,大伙撒一段煤渣,铺一段草苫,行一段路程。不料,在一处陡坡撒煤渣时,孙建博不慎滑倒,跌落到路旁的沟里,当时就昏迷过去。就在同志们准备送他去医院时,他醒了过来,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车上的陶瓷有没有损坏,并坚持让大家先为客户送陶瓷,他对大伙说:咱们残疾人办公司不容易,千万不能丢了信誉,只有把货按时送到,才能对得起其他加班加点的同志们,你们要不去送货,我就跳车了! 大家拗不过,只好先为客户送货。山高路滑,直到深夜,孙建博和同志们才把货送到客户门口,客户看到满满一车陶瓷真的送来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赞叹“正常人都办不到的事,你们残疾人居然能办到,太让人佩服了!”。当看到车里满脸是血的孙建博后,客户更是感动得说不出话,卸车完成后,客户当即表示,以后所有陶瓷制品全部从原山陶瓷公司采购,原山人我信得过! 05 ——不能倒下的林业冲锋队—— 林场建场初期,除了办公条件差、工作条件苦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难关,就是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职工一个月分到手的粮食往往几顿就吃光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把树砍了种地吧,种树又不能当饭吃”,这种声音在林场中也是经常听到。更现实的问题是,林场的职工和家属都需要吃饭,粮食不够吃,就只能上山找野菜、野草吃,后来,甚至有职工上山抢树皮和树叶充饥。 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在党支部会议上,一位场领导说,我们林场是咱们淄博市第一家林场,我们如果干不成,那恐怕以后都很难再建大林场了,我们作为林业冲锋队,千万不能倒下。于是,“让职工和树木都活下去”成了当时林场的最高目标。为此,林场组织党员,专门成立了“护林队”,任务是监督职工采食树叶树皮,什么样的树叶可以采,什么样的树皮可以扒,都要护林队确认。当时,林场职工的主食主要为树叶窝窝头和树皮粥等,大家乐观的把这些称为“特色小吃”。 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下,林场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林场工作有了起色,也开始探索进行了一些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当时不仅在林业系统是大胆创新,在整个淄博也算是“吃螃蟹”。1964年3月,林场实行了“四定四包一奖”的办法。四定即定地片、定人员、定投资、定工程质量;四包即包任务、包收入、包工具修理、包办公费用;一奖即完成四定四包后奖励。这项政策类似于后来的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06 ——自力更生、自主创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林场发展又遇到了重大波折。 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有关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的政策,山东省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一切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企业化管理,利用他们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从扩大服务项目中合理组织收入,走以事业养事业、以事业发展事业的路子”。这就是当年出台的文件。 不久,原山林场被确定为试点单位,首先进行企业化改革。上级要求林场经费全部自筹,财政立即“断奶”,停止拨付一切经费。虽然林场早有市场化经营的探索,但“断奶”来的太突然,又是全面“断奶”,没有给林场任何过渡时间,于是一下子,造林、育林、护林工作均面临停摆局面,只能依靠几年发展工副业来攒下的一点“家底”,勉强维持。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断奶”危机还没有解除的时候,没想到又遭遇政策调整。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出台,规定森林采伐实行限额制,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而落实到原山林场,采伐限额就是零,并且至今未变。也就是说,从1984年开始,原山林场就再也不能依靠经济林产生效益了,林场种下的都只能是生态林,林业本身成了只投入不产出的公益事业。这种情况,对于全国林业系统转型发展都是巨大困难,而对于原山林场来说,更是在几年之内“断奶断粮”,生产经营陷入巨大困境。 在外部环境倒逼下,原山人再一次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道路,开始谋划改革,全力发展多种经营,多途径增加收入。从1985年开始,林场全面发展工副业,下大力气首先解决“吃饭”问题。先后建设了印刷厂,旅游景点,奶牛场,淄博市鸟展馆,博山原青经营开发公司,以及原山陶瓷批发公司等,迅速转变林场生产经营困境。 07 ——以诚感人保贷款—— 在创业过程中,原山人一方面真诚对待客户,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自己的努力换取上级的认可。上面这幅照片讲述的是“以诚感人保贷款”的故事。 1989年,陶瓷公司为扩大经营,亟需一笔贷款,经过多方协调努力,贷款终于有了眉目。正当大家翘首期盼的时候,一天,经理孙建博忽然听说,贷款报到省里之后,由于额度问题,可能被取消的消息。当时已是下午,孙建博为了不让厂里职工担心,他谁也没告诉,自己拖着病腿,只身一人乘车赶往济南。到达时已是下午6点多,审批贷款的单位已经下班。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一位领导的楼下,但领导家住在五楼,他只好一手抓住栏杆,上一阶楼梯,再用另一只手使劲搬上另一条腿,就这样一步步往上挪,实在爬不动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一会,疼的忍不了了,就趴在栏杆上缓缓劲。短短五层楼,他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爬上去,最后累得满身大汗瘫倒在领导家的门上。领导听见响声打开门,孙建博一下子闪进屋里,摔到地上。问清情况以后,这位领导被孙建博这种干事创业的劲头深深感动了,他说:“建博经理,你身体这样还能如此对待工作,就凭你这个人,我相信这个项目的质量绝对没话说,我一定给你争取最大额度,只要符合条件,我们马上就办,以后千万不要再上楼了,打个电话就行。” 有句话说,成功不是偶然的,原山陶瓷公司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成了明星企业,为林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当时职工们算了一笔账,卖出去十件陶瓷用品就能种活一棵树,他们说,“我们残疾职工不能上山种树,也不能护林防火,但我们靠卖陶瓷挣钱,也要为林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愿意当林场的后盾!” 当时,不止是奋斗在林业、工副业一线的职工全心全力为了发展,场部的领导和行政人员也是为了发展甘于吃苦。这幅照片是原山为了发展旅游业建设的玉皇宫大酒店,因为地段较好、交通便利,为原山发展旅游业打开了局面。但这栋楼本是原山场部新建的办公楼,职工上下班都很方便,但为了发展旅游增加收入,场领导带头,所有行政人员主动搬到了交通不便的另一处办公地点,将办公楼腾出来改造成玉皇宫大酒店。当时有职工说:“我们多跑一点,游客就能多玩一点,原山才能多收入一点,职工们才能生活得更好一点。只要是为了咱原山发展好,别说只是换个办公楼,就是再回到破庙我们也愿意。” 08 ——借粮油过春节—— 场长孙建博刚上任的那一年,临近春节,当时,林场账面已没有一分钱。在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时,他提出:无论林场多么难,都不能让职工空着手回家过年。其实,林场职工都对春节福利没有任何奢望,有的领导当时就提出发不发都一样,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孙建博不同意,他说:现在是林场最难的时候,也是职工心里最凉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渡过难关,关键就看全场职工的心能不能聚到一起,劲能不能用到一起。当年,我们林场依靠“百人传水”的努力把树养活了,现在,我们依然要聚集起百人传水的力量,让林场走出困境。春节发一点福利并不起眼,但却是林场职工的一口暖心酒。林场没钱,我去想办法。” 会后,他硬着头皮到博山区粮食局,找到他当年在民政局时的一位老同事,以自己的人格作担保,向组织上借了200多桶花生油、200多袋面粉,分发给职工,让大家过年。当年就像场景中这样,当拉油和面的车停在办公楼下时,很多干部职工都感动的哭了,他们不是为这一桶油、一袋面,而是为有这样一位能想着大家的领路人而高兴。 09 ——原山林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面这张照片看着不起眼,只是一场会议,但却是原山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件,很多职工都说,这次会议就是原山林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7年春节刚过,场领导班子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场职工大会。会上,孙建博作了题为“稳定大局、再接再励、同心同德、开拓前进”的报告,提出了稳定承包、精简机构、工资改革等六条改革举措。最后,他向全场职工立下保证:“从今天起,我孙建博豁上这条命也要和大家一起干好,我身体有残疾治不好了,但我向大家保证,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原山一定会站起来。”会议结束后,林场下定决心壮士断腕,迅速关停并转亏损企业,从上到下实施股份制改造,由于改革力度空前,当时全场上下都有这样一种信念“只要对林场有利,别人不敢试的我们都要试,别人不敢闯的我们都要闯。”当时,原山平均每个月都要推行一项新政策。 到1997年7月,淄博市经委批准成立了“淄博原山集团有限公司”,原山率先开始探索事业单位与企业合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企业管理需要,原山连续出台了《在职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工资分配办法》、《关于鼓励(副科级及以上)干部调离办企业(自谋职业)的意见》、《关于鼓励干部职工发展个体养殖的规定》、《淄博原山集团关于加强种植、养殖管理的规定》、《关于鼓励职工领办、创办、挂靠企业、停薪留职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新办法。 措施收到成效,1997到2005年场属股份、租赁、个体企业经营收入随着改革措施落地,林场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3月,孙建博场长获得中国林场协会颁发的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2004年6月,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评为中国十大策划领军人物。 当年干部职工承包、创业、竞争上岗,短短几个月,林场上下就焕发出了久违的活力和干劲。1997年,职工张自刚,在场里政策鼓励下,积极承包了刀具厂,带领职工一年就还清了十几万的外债,没有辜负孙建博的人格担保。现在刀具厂年销售额已达千万元。职工王德新,自主创业开办鑫鑫大酒店,成为博山餐饮业的标志企业,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品牌。 10 ——以诚感人顺利迁坟—— 护林工作,最难的在防火,对于林业人来说,只要一提到火,都会精神紧张。 林场在1986年到1995年这段时期,林区起火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上坟。当时,原山林区内有大小近3000个坟头,分布范围很广,所以每年一到清明节前后,林场职工不管男女老幼,都要全部上山承包“坟头”,但即使全员上阵也依然有看管不到的地方,火灾隐患相当大。所以,孙建博上任以后,就下定决心解决这个困扰林场几十年的大问题,不管工作多难,也要将林场范围内所有的坟都迁出去。 为了能顺利迁坟,1996年,原山林场首先筹建了“长青林”公墓,为山里所有的坟地都预留了公墓中最好的位置。但即使这样,迁坟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谁,都不会愿意动自己的“祖宗根基”,更何况在山区农村,这种思想更是严重。即使是不反对迁坟的人,也不乐意搭上那么多功夫。当时有一户孙氏家族,四个兄弟在本地是有名的“天不怕、地不怕”,无论工作组怎么做工作,都不同意迁坟。一天,孙建博到山上去巡察,喝了酒的四兄弟拦住他的车,拍着车窗大喊大叫:“你敢动我家的祖坟,我就砸断你的另一条腿,要你的命!”当时,孙建博冷静地对司机说:“你看他们当中谁喝得少,比较清醒,叫他上车,我和他拉拉”。老二、老三气势汹汹地上车后,孙建博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我的祖坟也要迁,你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咱们眼前的这片林子,是整个原山的希望,咱们附近这几个村,都因为有了这片林子而受了益,难道你们想让原山再回到乱石坡的老样子吗?你们为原山作出牺牲,到迁坟时我和你们家人一块去祭祖。”老二老三听孙建博这样说,暂时平静下来,带着老大老四走了。但他们都认为孙建博只是说说而已。可到了迁坟那天,孙建博真的撇下手头的工作,一早就赶到了坟地,拄着拐和四兄弟一块迁坟。安置好后,孙建博还亲自向四兄弟老人的墓碑叩拜,祝愿他们在“新家”安息,保佑自己的子孙一切都好。看到这一切,那天闹得最凶的老大深受感动,眼含热泪拍着孙建博的肩膀说:“建博兄弟,我服你了!” 11 ——寒冬深夜灭山火—— 除了上坟引发火灾之外,烧地边草等农业活动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原山对火情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是严防加死守,一方面是保证有火就能灭。 1997年,原山成立了山东省内第一支专业防火队,配备了优良的防火装备,同时所有队员每年都要到消防部门进行特训,并参与实战演练,确保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有一年大年初一下午,原山樵岭前营林区外围因农户烧地边草,出现火情,并迅速向林场蔓延。火场就是战场,火情就是命令。接警后,队长丁刚带领近20名防火队员迅速赶往起火地点。一到火场,大家都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呆了。由于坡陡、草厚、风大,火焰一丈多高,火借风势,风借火威,顺着山坡向上烧,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冲!全体防火队员一起扑向山火最肆虐的地方。在山上防火,最有效的办法是用强力风机将火吹灭,一时间,十几台灭火机同时吼叫起来。他们的眉毛烧焦了,衣服烤糊了,脸被热浪灼得通红,手被荆棘划出了道道血口。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将火灭掉,决不能让大火蔓延到林区。由于地形原因,火势有反复,刚压下去又冒出来,就这样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山火终于被防火队灭掉了。但由于林下松针太厚极易复燃,防火队员顾不上休息,又一遍一遍地反复清理火场。寒冬腊月,山风刺骨,早已被汗水浸透了衣衫的防火队员这才缓过神来,被冻得浑身打颤、瑟瑟发抖。但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清理工作一直干到了深夜,确保没有任何隐患之后,大家才瘫倒在山坡上,由于天黑无法下山,队员们只能相互依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一夜都未能合眼。第二天天亮,防火队员个个头发上、胡子上都挂满了白霜。回家的路颠簸崎岖,队员们都挤在车里七倒八歪睡着了,车开到场里,他们还在沉睡,叫都叫不醒。 12 ——林场的第一桶金—— 如果说把原山比喻成一株大树,那么林业就是树根、工副业就是绿叶,旅游业就是花朵和果实。原山能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原山集团能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最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虽然现在的旅游业红红火火,可当年决定发展旅游时,可不是一帆风顺。 当时,孙建博敏锐地察觉到林场非常适合搞休闲旅游,于是提出了依托林场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建设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的想法。但没想到,林场职工提出了反对意见,上级部门也不看好。有两种意见最突出:一是认为原山只是个小山头,淄博市内有上千个,发展旅游没有任何优势;二是按照政策规定,建设森林乐园不能占林场土地,更不能破坏林木,只能买周围村庄的地,而林场资金极其短缺,如果花钱买了地,其他开销怎么办?而且1998年时,我国的假日旅游政策还没有出台,发展旅游前景未知。在这种情况下,孙建博经过详细分析、科学研判,最终力排众议发展旅游,建设森林乐园。 为了节约资金,林场职工全部上阵,自己设计旅游设施,自己动手搞土建,据统计,当年的森林乐园有80%的工程量是林场自行完成的。上图就是当年建设森林乐园的场面。1999年6月1日,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开园,各路记者纷至沓来。有句话说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森林乐园开园后不久,全国第一个旅游黄金周到来,原山人就这样捡了“大馅饼”,因为当时不要说淄博,整个山东地区也没有几个如此规模的假日旅游目的地,林场就这样以超前的意识和胆魄赚取了第一桶金。 13 ——身先士卒跑旅游—— 虽然原山旅游业抢占了先机,但是原山人还是一刻不敢放松。今天原山的旅游业能发展壮大,绝不是运气好,而是干部职工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最近有句话很流行,说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还更努力。原山能成功,就在于占领先机、永不放松。 对于原山的各项工作,孙建博总是身先士卒。为扩大原山旅游业务范围,他拖着一条病腿到全国各地跑业务,跑遍了除西藏、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一次到泰安联系业务,为给公司节约成本,他等到晚上电影散场后,花几毛钱住到了电影院里;一次夜里车坏了,他们几人就铺块牛皮纸躺在车旁,又热又有蚊子咬,一直挨到天亮;还有一次,他去呼和浩特跑项目,结果遇上了沙尘暴,他为了赶上跟客户约的时间,冒险赶路,从阿巴嘎旗到锡林浩特70公里,整整走了四个多小时,人虽然在车里,但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沙子,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都打成了磨砂玻璃。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原山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孙建博也算是“大老板”,怎么还这样节俭呢?说真心话,这些事要不是从老职工那里得知,谁都不信,但这就是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这就是原山人的情怀。 14 ——有情有义的原山人—— 从林场建场开始,困难和危机就一直伴随着林场发展,旅游业也不例外。 2003年,非典席卷全国,一时间群众都减少了外出,出来旅游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旅游产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原山自然也不例外,本来为了迎接旅游旺季而进行的投资改造,全部打了水漂。同时,原山林场与一百多个旅行社签定的“五一黄金周”旅游合同也成为一张废纸,虽然合同中有违约赔偿条款,旅行社在预定线路和住宿的情况下,应该向原山进行部分赔偿。但原山领导班子经过商量,决定不仅不要违约金,连定金也全部退回,同时再给每个签约旅行社寄去3000元慰问金,表示大家一起度过难关。这一举动,“原山人有情有义”的赞誉在旅游市场广泛流传。 非典非但没有摧毁原山的旅游业,反而因为原山人的情义而变成了一次契机。2003年5月26日至27日,“非典”之后重振全省旅游业的动员大会——全省旅游局长会议在原山旅游宾馆召开。之后,感受到原山情义的旅行社也纷纷主动将大批游客带到原山,当时有个旅行社的老板还亲自带队,带领游客到原山旅游,他对原山职工说,“经历危机才能见到真情,原山把我们这些旅行社当成自家人,我们也一定把原山当成自家人,我这是回家来看看。” 15 ——巾帼拓市场—— 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原山职工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 为了拓展市外市场,原山在济南建立了旅游办事处,王丽娟等三个女职工首批被派到济南拓展市场。如何将地处偏远的原山林场在省城打响,对三个原本在家生活安定的女同志来说,简直是老虎吃天,但原山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敢想、敢干的拼劲。她们不认识路,就从住地开始,每个单位、每个街道、每个小区全部上门宣传,半年之间就把济南大大小小的单位几乎全部跑了个遍。为了能够见到客户,她们经常抽中午的时间上门宣传,顾不上吃饭就在包里备一些干粮,站在客户楼下吃完。为了把宣传工作做得最细,她们从不乘坐电梯,不管多高的大楼都是一层层、一个个部门挨个宣传。一天跑下来,晚上腿疼得睡不着。后来,原山旅游业务越做越大,又在东营成立了东营办事处,原本已经调回原山的王丽娟又主动请缨来到东营,一干又是6年。王丽娟常年在外工作,家里的事一点都顾不上,可她却从没有怨言。有一次,王丽娟的丈夫不慎摔断腿,她强忍着泪水将丈夫送进手术室,没等丈夫出院,便坚持回到办事处跟约好的客户谈业务。 像王丽娟这样的典型,在原山还有好多,依靠他们,现在原山的旅游业务已经遍布全国。当前,原山旅游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接待旅游团队近千个。 16 ——引进动物明星“大熊猫”—— 六年前,拥有大熊猫对于原山人来说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即使放在现在,作为一家市级林场,想引进大熊猫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原山人就是凭借一股创业的劲,把这件难事办成了。原山林场是全国林业系统第一家有资格引进大熊猫的林场,淄博成为省内第三个拥有大熊猫的城市。 引进熊猫很光荣,可引进过程一点都不轻松。正式引进熊猫是在2012年4月27日,那天一早,熊猫工作组的同志们便驾驶着特意改装的专用运输车辆,提前赶往济南遥墙机场迎接大熊猫到来。但原定于12:45起飞的航班,却因天气原因整整晚了2个多小时。大熊猫能不能顺利到达原山?会不会在路上不适应?原山能不能把熊猫照顾好?等待的两个多小时令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就在所有人焦急不安的时候,时任市长周清利得知后,亲自给孙建博打来了电话:“面对困难一定要镇定。人、车、物资,需要什么市里都会全力协调。只要大熊猫能来淄博,再大的困难,我们一起克服。”孙建博将市长的鼓励转达给熊猫工作组的同志,对大家说“熊猫是林场的,更是我们淄博的,全市都跟我们一条心,咱们一定能把熊猫照顾好。”到17:30飞机终于降落,工作人员一刻不停,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让大熊猫入住了原山熊猫馆。当晚,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通宵值守,照顾大熊猫尽快解除应激反应。第二天清晨,看到大熊猫情绪已经平静后,孙建博给周市长发了一条短信:“周市长,请您放心,大熊猫已经住进了原山熊猫馆。” 17 ——干一行成一行的原山人—— 在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同时,原山还依托自身林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绿地花园公司成立于2003年,现在年承接重点绿化工程10余项,收入5000余万元。 有人说,原山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绿色产业发展有林业这颗大树,但每涉足一个新行业,不管是谁都要从零开始,这其中的辛苦和辛酸,可能只有原山人自己知道。从绿化公司经理徐立刚身上,就能了解为什么原山能干一行成一行。 徐立刚是地地道道的林场子弟,父亲是林场的退休职工。他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林场创办的陶瓷公司、酒厂、旅游办事处都干出了出色业绩,后来担任淄博原山绿地花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经理。绿化公司刚成立时,没有资质、没有名气,只能接一些其他大公司不接的小业务。徐立刚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从不因为工程小就应付了事,反而更精益求精。有一次正值农忙季节,工人不好找,为客户栽完树苗已经中午12点多,恰巧浇水车又坏了,为保证苗木成活,徐立刚就自己一桶一桶地往工地提水,一个下午提了几百桶水,将树苗全部浇好,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到2009年12月,绿化公司取得了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可以承接一些大型绿化工程,但徐立刚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有一次,由于工作中发生意外,徐立刚受伤被送到医院,但那天正赶上公司一个项目投标,他刚进行完紧急处理,就拄着双拐偷偷从医院溜出来赶到投标现场,同事们都大吃一惊,纷纷要送他回医院,可为了项目能中标,他在现场整整坚持了12个小时,直到中标才回到医院继续治疗。正是因为在一个个项目建设中干出了成绩,2015年5月13日,绿化公司拿下了住建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成为淄博市近百家园林企业中仅有的三家一级资质企业之一。目前,绿化公司每年都会拿下许多大工程,并成为知名绿化公司,正是由于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原山人才能干一行成一行。 18 ——为林场发展,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工作中,孙建博不止有兢兢业业、克服病痛的韧劲,更有一股敢于挑战、敢于担当的虎劲。 改革之初,场里有一名在编职工是当地有名的混混,长年不上班,除了领工资、福利,基本不在岗位,在职工中影响很坏。孙建博和其他班子成员都多次找他谈话,要他赶紧上班,但这名职工依然置若罔闻,最后场里研究决定将其开除。当天晚上11点多,这名职工拿着菜刀闯进孙建博家,孩子吓得大哭,妻子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孙建博对他说:“场里已经对你仁至义尽了,你不听。现在场里决定的事不会更改,你还是自谋出路吧!你如果动粗,一切后果就由法律来说话。”这名职工一边叫嚷着:你让我吃不上饭,我也让你不好过,一边砸碎了一些家具后甩门而去。之后一段时间,这名职工隔三差五就到家里或办公室闹,还扬言要要了孙建博的命。班子里一位老同志劝孙建博说,差不多算了,现在谁还得罪人!孙建博回答道:歪风压不下去,正气就起不来。林场现在刚有起色,就是搭上我这条命,也不能让林场再回到过去!后来,这名职工看到孙建博根本不怕他闹事,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也真是一心为了原山,于是主动上门赔礼道歉。过了一段时间,场里得知这名职工被开除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很困难,又重新给他安排了工作,孙建博也多次找到他谈心交流,帮他彻底改正了不务正业的老毛病。后来,场里号召职工自主创业,这名职工带头响应,目前经营着一家陶瓷门市部,成为了创业的典型。 现在正是国家的改革攻坚期,很多单位都有可能遇到故事中的情况,孙建博的敢于担当恰是各级干部的榜样,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领路人,原山林场到现在也是一股正气贯上下,无论是谁,只要不干事,必须挪位置,只要多干事,一定有奖励。 19 ——心怀感恩,扎根原山!—— 孙建博因工作出色担任的职务、获得的诸多荣誉和各级领导给他个人的批示。 有一次,曾和孙建博做过陶瓷生意的一位南方朋友,看中他诚实守信、经营理念先进,邀请他去广东一家知名旅游公司当总经理,年薪100万。面对高薪诱惑和大城市优越条件的吸引,家人纷纷劝他“人往高处走”,但孙建博说:“谢谢你看得起我,但我不能去。我不能离开原山。原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我真的离不开。我觉得自己就像原山上的一棵柏树,根在原山,长在原山。原山养育了我,我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原山。”后来,他还放弃了多次到中残联和省残联任职工作的机会。 原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视察原山时用一句话总结孙书记,他是“残疾人的示范、健全人的镜子、山东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20 ——帮助职工重燃希望—— 原山服从组织安排,主动接收困难单位,安排下岗职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家人理念,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1996年以来,按照组织要求,先后接收整合了淄博市园艺场、实验苗圃、林业培训中心、颜山宾馆等4家困难事业单位,接收安置职工300余人。为了把大家真正团结凝聚起来,林场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不分来源全部同工同酬。林场至今也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待遇一个样,尊严才一样。在原山经营者不持大股,要让利给全场的普通职工。 在安置职工过程中,有很多感人故事,其中安置园艺场职工赵金亮的故事就很具代表性。 1995至1996年,良庄园艺场13个月发不出工资,赵金亮夫妇下岗在家,只好包地种地,结果赶上天灾一季麦子没有收成,家中生活陷入困境。当时,上高中的孩子赵文法,早上5:00起床帮父母摆摊卖早餐,中午利用午睡的时间到田里拔草,结果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他成绩下滑严重。照这样下去,考大学的希望都没有了。为供孩子上学,赵金亮曾多次偷偷出去卖血。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己少活20年,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可如今唯一的希望也有可能要破灭了。林场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安排他妻子到林场上班,后来又安排他上班,两口子都按月开上了工资,一家人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两年后,解除后顾之忧的赵文法在高考中摘得山东省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赵金亮一家拿着通知书找到孙建博,他热泪盈眶地说:“孙场长,儿子能考上大学,全靠林场对我家的关照,无论孩子走到哪里,都永远是林场人!”赵文法目前在国家审计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