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山百事记】听党话 跟党走 原山林场建场以来100件大事

齐点淄博 2021-08-06 08:00:33 阅读量:

2021-08-06 08:00:33

图片

图片

庆祝建党100周年

原山林场百事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瞩目的成就。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广大林草人立足岗位、扎根奉献、代代拼搏,用奋斗和汗水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画卷。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日,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系列教材《听党话 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原山林场百事记》出版,本书整理原山林场建场以来的100件大事,展现原山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由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新的征程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努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即日起,本公众号开设“原山百事记”专栏,分期发布原山艰苦创业历程中的100件大事,以小见大,致敬林草奋斗者,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来,让爱林、护林、兴林蔚然成风,凝聚起新时代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01| 响应党中央号召,荒山上建立林场


图片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山荒地,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5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致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中,再次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之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山河、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令。同年12月18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57)鲁林乙字第4974号文件的批复,淄博市国营林场(1959年6月更名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在博山正式建立,干部职工决心“战胜穷山恶水”,再苦再难也要把荒山变青山,从此拉开了六十年艰苦创业的序幕。

02 |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图片

  1958年1月,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林场借用了博山区公安局的7间牢房作为办公用房,后来由于人员增加,将办公地点迁至凤凰山玉皇宫破庙,稍作整修后也作为办公用房。“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就是当时林场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异常艰难的条件下,1958年4月孙浩同志任第一任场长、党总支书记,团结带领林场上下“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凿坑种树,移石播绿。60多年来,几代林场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创造了“中国北方石灰岩山地模式林分”。

03 | “百人传水”保树苗


图片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原山地区旱情十分严重,林场建立后栽下的第一批树苗岌岌可危。那年,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雨,当时的林场职工都焦急万分,而当时又没有水泵往山上运水,眼看树苗就要缺水旱死,林场职工便自发组织起了运水队。一开始是职工分组行动,往山上背水扛水,但后来发现效率跟不上,于是场领导把全场职工100余人全部组织起来,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用马车拉水到山脚下,再由职工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最后浇灌树木。随着浇灌范围逐步向山上延伸,这条“之”字形的队伍也不断向山上移动。有的职工家属也加入了传水队伍,上百人用了三天时间,把林区全部浇灌了一遍,保住了树苗。60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百人传水、战天斗地的精神,原山林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今天,“百人传水”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在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发展旅游业,甚至建设艰苦创业纪念馆工程现场,依然能看到干部职工肩并肩、手拉手,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鲜活场面。

04 | 总结出“三不栽”原则


图片

  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在与干旱环境作斗争的实践中,原山林场职工总结出了“三不栽”原则,即不下雨不栽,不连阴天不栽,不下透地不栽。而最佳植树时机,就是大雨下了一会,但还没停的时候,此时植树成活率最高,但对于石灰岩山区来说,却也是危险最大的时候。1963年,在樵岭前雨季造林大会战中,年仅18岁的青年女突击队员史秀芬突遇山洪暴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被追任为原山林场林业英雄。

05 | 度过三年自然灾害


图片
图片



  林场建场初期,除了办公条件差、工作条件苦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难关,就是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职工一个月分到手的粮食往往几顿就吃光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把树砍了种地吧,种树又不能当饭吃”,这种声音在林场中也是经常听到。更现实的问题是,林场的职工和家属都需要吃饭,粮食不够吃,就只能上山找野菜、野草吃,后来,甚至有职工上山抢树皮和树叶充饥。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在党支部会议上,一位场领导说,我们林场是咱们淄博市第一家林场,我们如果干不成,那恐怕以后都很难再建大林场了,我们作为林业冲锋队,千万不能倒下。于是,“让职工和树木都活下去”成了当时林场的最高目标。为此,林场组织党员,专门成立了“护林队”,任务是监督职工采食树叶树皮,什么样的树叶可以采,什么样的树皮可以扒,都要护林队确认。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下,林场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林场工作有了起色。

06 | 创新管理,实行“四定四包一奖”


图片

  从1964年开始,原山林场探索进行了一些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当时不仅在林业系统是大胆创新,在整个淄博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3月,林场制定了劳动管理试行条例,实行了“四定四包一奖”的办法。四定即定地片、定人员、定投资、定工程质量;四包即包任务、包收入、包工具修理、包办公费用;一奖即完成四定四包后奖励。这项政策类似于后来的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07 | 实行劳动定额,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


图片

  为了弥补自然条件差的缺陷,职工需要付出更多劳动。为此,林场参照一般工人劳动量,上浮一定幅度设定了每人每天的劳动定额。如在护林工作中,其他林场规定护林员每天需巡视山林500亩,而原山护林员的工作量要达到几倍以上,一般早晨天刚亮上山,天黑才能下山,每天要行走山路超过20公里,有时甚至都没有时间在石屋中休息一会。

  在造林方面,根据青石山或沙石山、树木的规格和品种,树穴的深度和宽度,甚至是雨季或旱季,都科学、详细的制定了劳动定额表,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劳动效率。1966年,原山林场造林面积402公顷,成活率达95%以上,是建场以来造林面积最大、成活率最高的一年。如今,当年的树苗都已经长成大树。

08 | 解决林区灌溉难题


图片

  1967年10月,在石炭坞林区打灌溉机井1眼,深度312米,下无缝钢管80米,终于解决了林区灌溉和职工生活用水问题。

09 | 建立山东省第一处黑光灯诱杀松毛虫基地 


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境内不同程度发生松毛虫灾害,原山林场也不例外。1973年原山林场组织职工对虫害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由济南民航局、9644队部等单位协助,进行飞机喷洒农药42架次。1974年5月,原山建立山东省第一处黑光灯诱杀松毛虫基地,这是当时山东省利用物理方法防治松毛虫最大面积的实验研究基地。

10 | 积极探索“以副养林”之路


图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原山,也给林场职工带来了无限的动力。面对财政“断奶”,限伐令“断粮”的发展困境,整日与大山打交道、只会种树、看树的原山人开始走出林场走向市场,在尚玉文、周庆君两位带头人的带领下,1984年12月,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改革的初步意见》,积极探索市场化道路,实行“以副养林”的模式,分流部分职工另起炉灶,发展副业增加收入,再将收益投入林业,以形成良性循环。从1985年开始,林场开始全面发展工副业,下大力气首先解决“吃饭”问题。1985年3月,林场自筹资金建设了印刷厂。1986年1月,林场成立了林工商公司,主要经营木材加工和化工原料。1987年12月,林场建成两个奶牛场,共有奶牛120头,当时几乎为半个博山城区供应鲜奶。1989年4月,建成了淄博市鸟展馆,建筑面积825平方米,馆内陈列鸟纲标本23目61科364种,两栖、爬行类6目21科53种,兽类28种,是当时国内鸟类标本馆藏最多的展馆之一。建设鸟展馆时,林场职工为了节约经费,通过从书本上自学,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鸟标本。1993年1月,成立“博山原青经营开发公司”,主营汽车配件。

未完待续

图片
图片

来源:原山集团,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作为商业用途。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