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满意度达96.8%,这十年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
十年来,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9月29日,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大众日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山东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环保、促发展,推动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山东省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山东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8%。
这十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山东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广大群众关注和参与环保的热情高涨。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我省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介绍。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到39微克每立方米,较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启动的2013年改善60.2%;优良天数比例为71.1%,较2013年提升31.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1年的3.6天,降幅达94%,“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2021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了五类及五类以下水体,优良水体比例跃升至77.8%,黄河干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二类标准,南水北调干线全部达到三类,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一、二类海水为主,马踏湖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桂冠,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洋垃圾”实现“零进口”,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有效落实。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突破。山东省锚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对新建“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山东省履约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7,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8%。侯翠荣介绍:“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下降43%、44%、24%、26%,实现了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生态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山东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7个、“两山”基地7个,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两山”基地21个。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山东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省市县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等落地见效。系统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法规政策标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1+8”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体系,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可以说,这十年是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卓著成效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得感最强的十年。”侯翠荣说。下一步山东省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