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贵在久久为功
当前,山东正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遍及各地城乡,树新风、倡文明日益成为普遍共识。
移风易俗贵在久久为功。古人有谚: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风一俗之于一时一地,都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带有强烈的地理特点和时代烙印,与当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旷日持久,它们不仅反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而且成为大众行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当地人的行为选择。比如婚丧嫁娶,因为关系人生大事,相关的风俗也就格外被看重。移风易俗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过程注定不会一蹴而就。
首先,风俗根深蒂固。风俗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是区域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它是区域群众思想的总和,直接影响群众的思维方式、引导群众的行为习惯。风俗看似家长里短,实际涉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的时间积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移风易俗绝非容易之事,更非朝夕可变之事。移风易俗注定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其次,风俗无处不在,行动要有针对性。移什么风、易什么俗?“移风”主要指的是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社会风气。“易俗”则是指改变那些长期沿袭下来,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民俗习惯。比如在一些地区,婚嫁时索要高价彩礼、盲目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婚姻的本质和意义。在办理丧事时,过度追求排场和面子,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而忽视了对老人生前的关爱和照顾。移风易俗的核心是革除那些落后于文明、有悖于进步、对立于科学的陈规旧俗,树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风气。确保移风易俗行动既不是“一阵风”,也不搞“一刀切”。
第三,移风易俗要形成合力,保持定力。移风易俗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引导、大众参与。只有在政府与大众之间充分达成共识、形成良好合力、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因此,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不能急于求成。
风俗与大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相伴相生,是一个显著的变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的风俗自会应时而生,呈现出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移风易俗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任何一项风俗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旧俗的改变,终须以新规的建立为标志。移风易俗,正启新程!
来源:文明山东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李斌
一级审核:李思思
二级审核:王璇
三级审核:许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