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翻人的“显眼包”竟是无价之宝?都藏在淄博这个地方!

齐点淄博 2024-08-31 11:46:02 阅读量:

2024-08-31 11:46:02

这个暑期,

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爆满,

文博方向的旅行

无疑成为了时下热门的选择。


然而,博物馆有这么多宝贝,

 每一件都很精美,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你来参观时没有注意,

那你可能就会与某一个镇馆之宝

擦肩而过啦~

所以,逛博物馆前,

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做的!


淄博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

都有属于自己的大佬“镇馆之宝”

今天,小牺宝带大家来到

忙忙碌碌寻宝藏·齐文化博物馆

一起去齐文化博物馆

见识一下镇馆之宝吧!

图片

01

{镇馆之宝·不容错过}


牺尊  战国

齐文化博物院镇馆之宝牺尊,是国家一级文物,代表了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国宝牺尊”。1982年出土于稷下街道商王村,高28.3厘米,长46.0厘米。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由头颅、体、盖分铸而成。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

图片


“牺”是古代寺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纯色牛。尊,通“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国宝”牺尊是一件青铜礼器,它的造型别致可爱,像极了小牛犊,体态丰盈,工艺精美。透过满身的铜绿,仿佛能一窥春秋的盛宴。

图片


02

{一级文物·精美绝伦}


银豆  西汉

豆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盛行,早期的豆用来盛放黍(shǔ)稷(jì),后用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是贵族们宴饮时使用数量最多的盛器之一。两周时期,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甚至出现“无豆不成礼”的说法。从盒到豆,它是丝绸之路的见证之一。

古代的豆一般为陶制或青铜材质,这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的银豆,不仅用当时稀有的银打造,整体造型也颇具异国风情。

图片


银豆的主体是一个扁球形的银盒,盖与盘均装饰形如花瓣的纹饰,花瓣尖端相对、交错排列,这种纹饰与造型都符合波斯器物的特点。盒盖上有三个体态小巧的铜质兽钮,细节刻画精细、憨态可掬,银豆的底座为铜制喇叭形,银豆内部清晰可见,青铜底座与兽钮镶嵌的痕迹。

图片

它可能是波斯人制造的一个银盒,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辗转来到西汉的齐国王宫。或是因为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使用习惯,在加装了三个兽钮和一个底座后,变成了中国人惯用的豆。

图片

它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在中国馆展出,是当时山东省抽调的唯一的一件文物。波斯器物装饰风格+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东西方的匠人远隔时空,完成了一次技艺的交流与碰撞,两种古老文明在它身上完美结合,是我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见证之一。


兽形柄灯  战国

图片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豆在古代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的器物,相当于今天的高脚盘。这件兽形柄灯的托盘是四周镂空的莲花瓣造型,而柄则是一只虎形兽呈蹲坐状,上身直立,双前爪举灯座,臀部和双后爪下压5条盘蛇,堪称“虎踞龙盘”。

图片

虎形兽双手擎盘,转头扭身,瞪眼吐舌,看起来威风凛凛,充满力量的美感。这件文物可算是齐文化博物馆的“显眼包”,虎形兽的舌头可以随意活动而不至于掉下来,仿佛在说“略略略”。虎形兽体现了极高的制造水平,而且它兼具齐楚两地文化的特征,也因此成为一只见证齐楚文化交流的“重要证虎”。


鎏金熏炉  汉代

图片

这是西汉时期齐国王室用薰香炉具,体形似盖豆,盖、器以子母口扣合。

1979年,在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窝托村汉齐王墓出土,共2件。薰炉通体鎏金,口径9.3厘米,通高14.4厘米。盖面隆起,中间有圆钮衔环,饰龙形镂孔;炉体呈半球形,子口内敛,鼓腹圜底,短柄,上粗下细;喇叭形圈足。腹中部有两周弦纹,两侧置对称辅首衔环,柄饰两周凸弦纹。腹部刻有“左重三斤六两”、“今三斤十一两”。


丙午带钩  汉代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由民间征集而来。钩长16厘米,宽3.8厘米。表面浮雕禽兽纹饰。钩尾镂一勾嘴长冠,双爪抱鱼体,翅从肩部伸出似鹰鸠;钩首则镂一双爪撮鱼尾,口含料珠,背嵌银质“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隶书铭,通体嵌以金丝银线。据其铭文书写特点,当为西汉早期工艺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琛

一级审核:谢国强

二级审核:宋滢

三级审核:许珊珊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