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丨山东制造:下一站,德国?
这一周,山东举办两场重要会议活动,关键词就一个——先进制造业。无论是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还是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都展现了山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强省转变的决心。
这些年,对比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文章屡见媒体,相关话题热度不减。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山东制造业水平不断进步。
2020年,山东便提出,“对标德国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山东制造与德国制造有没有可比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要向德国制造学什么?
家底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标德国制造,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首先要了解自己家底和对方实力。
熟悉山东的朋友都知道,山东是中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完整的工业门类,就能独立完成工业产品的生产。平时自不必说,就说疫情发生以来,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口罩、酒精、防护服等设备物资,山东全部能生产,这就是山东的优势。
有足够多的人口,才能覆盖如此庞大的工业体系。即使到了“机器换人”的时代,劳动人口宏观上仍然是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像广东、江苏、浙江这些制造业大省,人口都在6000万人以上。山东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德国人口和山东大致相当,有8293万人,就业总人口4530万人,其中有1200万人从事汽车制造。单从从业者数量就可以想象,德国汽车制造业水平高,背后是有庞大的从业人口作为支撑的。
山东制造业规模大,本质上和工业基础有关系。山东现有矿产150种,占已发现矿种的87.7%,国民经济赖以生存的15种支柱性矿种里,石油、铁、铝、金、钾盐、石灰岩等资源储排全国前十,列全国第一的有金、铪、自然硫、石膏等12种,列全国第二的9种,列全国第三的9种,列全国第四的7种……一言以蔽之,家里有“矿”,这样的家底,发展有优势。
细数山东百强企业,很多企业靠制造业崛起,像魏桥、威高、海尔、万华、潍柴、海信、重汽、浪潮、歌尔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是山东制造的代表。
这几年,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增长16.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在短期内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今后山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7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1.0%、33.1%、18.2%。
在某些领域,山东企业在国际上已有一席之地,有实力“叫板”德国企业。像万华化学,它的聚氨酯是国内一流的。聚氨酯的生产原料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万华化学的MDI产能达26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近30%,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年收入4500亿元的德国巴斯夫也被万华化学挤到了第二位。
虽然个别企业“出人头地”,但这绝不是山东制造骄傲的资本。反观德国制造,实力有目共睹,汽车、轨道交通、机床、机械设备制造、半导体、医疗器械、光学镜头、化工制药、电子电气、可再生能源领域是世界一流。奔驰、博世、宝马、西门子、蒂森克虏伯、海德堡、奥迪这样的世界品牌,更是占据着世界制造业顶端。
山东这些年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也取得积极成效,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也要看到,山东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有文章说,山东现在制造业的实力,更像是一个基础版的德国制造,这样说不无道理。不管怎么样,山东还需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火花
世界是个大市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东与德国企业概莫能外。山东制造对标德国,不是只望其项背,而是在互利合作中提升自我。
目前,德国是山东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山东设立青岛中德生态园、济南中德合作产业园、烟台中德新材料产业园等,吸引了大量德国企业进驻,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
“2021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上,德国驻华大使葛策饶有兴致地谈起了青岛啤酒、泰山、曲阜,当然经济还是他最关注的点。“山东和德国在机械、汽车和工业制造方面都很出名,这也是山东与德国之间贸易往来稳定增长并在2018年达到20多亿欧元的原因之一。”他说。
这次交流会公布了一组数据:2021年1-9月,山东与德国进出口额达到499亿元,同比增长18.3%。目前有300多家德资企业在山东投资兴业,其中19家德国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39个项目。
这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全球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先厂商费斯托。费斯托进驻济南以来,生产基地不断扩大。2021年4月21日,费斯托宣布济南全球生产中心已全面投入运营,济南有望成为费斯托全球最大的生产和物流中心。
费斯托全球销售总裁安斯格·科瑞维特表达了这样的愿望:“过去我们在医学、生命科技、化工、能源等领域开展了良好合作,期待可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双方之间的产业合作和教育培训合作,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今年7月,又一家德国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及技术供应商采埃孚集团“落子”山东,在日照建设乘用车汽车部件生产基地。这是采埃孚自1996年以来第四次在山东投资设厂。
招商引资,招的不仅是技术、人才,更是创新理念、管理经验。山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沃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选择山东、投资山东,为山东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方面,山东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与德国企业沟通交流,寻找合作机会,积极参与德国企业配套,促进供应链稳定、产业链升级。另一方面,山东企业要看到与德国企业间的差距,取长补短,转型升级。
合作是双向的。山东企业出海,投资德国也不乏先例。早在2012年,潍柴动力与德国工业叉车巨头凯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7.38亿欧元收购凯傲集团及其下属业务股份。当时,德国凯傲集团是世界第二大叉车制造商,年营收达44亿欧元。10年来,潍柴动力推动凯傲保持了高速增长,打造了中德企业合作共赢的典范。
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凯傲集团“登陆”山东,在济南举行凯傲中国叉车一期项目投产暨美国德马泰克项目开工。被凯傲称为“中国第二故乡”的两大项目落地济南,将为中国物流业高质量高速发展提供一体化高端解决方案。
山东企业与德国企业你来我往,相信在投资合作中一定能擦出更多“火花”,实现互利共赢。
共进
自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已过去十多年,这一概念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宣示。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
“工业4.0”是以物联网和务联网为基础,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加速向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全面渗透的技术革命。有媒体报道,到2025年,“工业4.0”预计可使德国在工业制造、汽车、化学、IT、电子、农业6个行业的产值增加787亿欧元,使德国整体产值增加2670亿欧元。到2030年前后,德国企业劳动生产率预计还可进一步提升30%至300%。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落后于中美两国的德国,寄希望新技术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来争夺全球智能制造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崛起,不断升级迭代产品新技术的背景下,德国制造要想巩固强势地位,必须进行升级换代,不断抢占全球价值链最高点。
中国制造当前正处在上升通道,借助“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赋能,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同全国一样,山东制造业也在加快追赶步伐。近年来,在核心技术上的攻坚,使得山东高端装备屡创“世界第一”“国内首创”,逐步挺进国际高端市场,正在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山东将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中有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等占比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尽管努力追赶的步伐不停歇,但要赶超德国制造,山东制造还有很多路要走。
以技工培养为例,在德国,进技校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德国技校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地方,需要花费6至7年才能毕业,从好技校毕业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奔驰、大众等制造业大厂当学徒,培养成功后直接入职,且报酬不菲。
这样的绝佳土壤培养了德国大批技术人才,在制造岗位上发光发热。相比起来,我们的技工收入比不上一些赚快钱的工作。要改变这点,或许不仅要从教育入手,还要改变社会对技工的看法。
走近德国超市售卖鸡蛋的货架前,最有特色的就是鸡蛋上的一串号码。这一串号码就是德国人给鸡蛋编写的“身份证号码”,通过这串号码可以追溯到这颗鸡蛋是由哪个地区、哪个农场、哪只鸡下的。其严谨的态度、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值得学习。
互促才能共进。德国工程院院士、慕尼黑研究会主席迈克尔·道林说:“尽管不同国家、企业间存在竞争,但只有在竞争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才能不断实现突破、提升效益。山东和德国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紧密衔接,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共同推动解决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难题。”
作者:李子路
来源:大众报业·山东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