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文化振兴】淄博经济开发区共建美丽乡村

齐点淄博 2023-12-19 16:33:02 阅读量:

2023-12-19 16:33:02

沿鲁山大道向北,左转进入淄河大道,来到南定镇田家村。

据传,约在元朝时期,田氏来此立村,故名田家村,后其他姓氏居民陆续迁来,村里的《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始祖刘荣、刘花从冀州枣强迁于淄川县沣泉乡田家庄居住”,可以为证。

村北学校操场的西南角,有一处明清时期的碑林,六座石碑在数代村民的保护下碑身相对完好,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下有一些字迹已模糊不清,其诉说的历史也只剩部分可以探寻。

重修围墙碑,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五月初五,碑文草书竖写,记载了田家村为防捻军战乱修建起一座高6米厚2米的围村墙之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围子墙无法抵御日军,村民将墙扒开好几处缺口,方便疏散躲避。至新中国成立,围子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新村规划完成后,围子墙彻底退出了田家村的历史舞台。

回忆田家村的抗战,不能不讲讲“孤胆英雄”刘庆堂。七七事变后,经过多次周密谋划,刘庆堂与同村周芬田、王孝泉等人共同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淄川独立营。刘庆堂机智勇敢、枪法超群,村中流传着不少他的传奇故事:只身一人在青纱帐中同日伪军周旋三个小时、闯入伪军开会处获取情报、背炸药穿过濠沟炸城墙……

时至今日,提起刘庆堂,村民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因他在抗战时期保家卫国有功,也是因他退休后为田家村各方面发展出力。1962年,刘庆堂协同村干部开办田家村第一个小砖厂,后又捐出退休金助力村中建设煤井,70年代为改善村学校教学环境,刘庆堂到处跑材料、找施工队,以致积劳成疾,病榻上还挂念着家乡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田家村的发展取得了喜人成就。80年代,在时任党支部书记张锡友的带领下,田家村人致力发展缸瓦生产,1981年就建立起5个瓦厂和9座瓦窑,年产缸瓦1亿片,成为淄博市最大的缸瓦生产基地。

1986年起,田家村先后建起水泥厂、丝织厂、糖果厂、机械厂等工厂,以改善单一的产品结构。四十年来,围绕建陶行业,田家村研制开发除尘器、窑炉等系列设备,还加快了配套的物流产业建设,将村内产业纳入体系化管理,并在新世纪积极进行升级转型,让村里的经济走上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平稳了,民生不能落下。1984年开始,村里规划建设二层小楼,至1994年,村民全部住进别墅式楼房。在这十年期间,田家村集体先后投资建设菜市场、集贸市场,并保留了传统的“二七大集”,村民们购物、销售、维修等日常活动得到了极大便利。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不久,田家村党支部书记王乃江想到以爱心基金辅助扶贫的思路,和村民商量后得到普遍支持。王乃江和党员干部带头捐了款,村民们纷纷响应,村内企业更陆续捐出近百万元,所筹款项全部用于对困难村民尤其是重大疾病与重大意外伤害人口进行救助。

为保证资金落到实处,田家村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较为完善的基金管理程序,救助流程包括提交申请、现场确认、基金管理委员会投票表决、公示等多个环节,有效避免了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田家村全面脱贫之后,爱心基金仍在发挥作用,用于患有慢性病村民的看病、购药补贴。

在新时代,田家村更加注重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不断增加村图书馆藏书以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持续提高村民水、电、暖、气使用的便利、清洁、安全程度,对村内道路和小广场进行绿化、美化。

同时,田家村着力培育“新乡贤”,推动村民更加主动地参与村庄管理;开展“美在家庭”创建,建章立制养成村民自觉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田家村人正齐心合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悉心扮靓美丽田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梁艺 制作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