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出彩!淄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
你了解过
缘起于8000多年前的淄博陶琉文化吗? 你品尝过 “形似满月,薄如秋叶”的周村烧饼吗? 你聆听过 被称为明清民间音乐“活化石”的聊斋俚曲吗? …… 如果岁月是一幅长卷, 历史便是卷中值得纪念的故事, 非遗,则当之无愧为历史遗落在人间的痕迹。 文化之城,处处皆是时光留下的瑰宝 历久弥新。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领略 淄博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琉璃烧制技艺 中国琉璃两千九百多年历史,她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灵魂的精美融会。 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伴生、共生矿多,矿产资源组合好,其中马牙石、紫石、凌子石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种,造就了琉璃生产所必须的自然资源。 淄博琉璃的自身价值在鸡油黄、鸡肝石、亮红、洋青等琉璃名贵色料上完美体现;还体现在淄博在古代就是帝王贵族指定的琉璃外厂造办处,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琉璃与天然的美玉、玛瑙等同样珍贵。 非遗打卡地: 1.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联通路417号 2.博山陶琉大观园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路与大观园路交汇处北 2.人立琉璃 地址 : 淄博市博山区颜山公园北路1号 3.领尚琉璃文创园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尚庄村南(淄川南外环)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陶瓷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创造了色彩缤纷的陶瓷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风格。 淄博陶瓷题材广泛,从日用品到陈设品再到园林建筑用瓷,反映了当时鲁中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面貌。现代细瓷中的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骨质瓷荣获了国家发明奖,被选为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用瓷,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重要标志。 淄博地区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西周时,齐临淄城内已经设立制陶作坊。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开始生产瓷器,唐宋时期,制瓷技艺不断提高,瓷窑遍布各地,有名的瓷窑有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明清时期,博山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销售中心。建国后,淄博陶瓷开拓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瓷种,刻瓷艺术独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在,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地区。 2011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打卡地: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周村烧饼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叶,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上贴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饮食店户的师傅采纳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资冶通鉴》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 ( 公元 160 年 ) 就有贩卖胡饼 ( 即芝麻烧饼 ) 者流落北海 ( 今山东境内 ) 。清末至民国周村郭氏人家成为制作烧饼的唯一专业户。1958 年公私合营,由郭云龙老人之子郭芳林携祖传工艺和秘方合人原周村食品厂。同年,周村人民政府代表全区人民向毛主席赠送过大酥烧饼。 周村烧饼作为淄博市周村名吃,曾获“山东省免检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等荣誉。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恒帝延熹三年,就有贩胡饼者流落山东境内,世代相传,风靡各郡县。周村烧饼的特色是“薄、香、酥、脆”,堪称饼中一绝。“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洙散碎。” 2008年6月7日,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派内画 鲁派内画是指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即“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鲁派内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手工技艺。 清光绪十六年,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工艺传到了琉璃之乡——山东博山。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生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成为博山内画艺术的创始人和我国内画史上的一代名师。 2014年11月,鲁派内画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丝绸染织技艺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道路上,丝绸、瓷器等中国产品被输送至远方,成为当时东亚文明的重要象征。位于山东淄博的周村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也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源头,这里也是周村丝绸染织技艺的发源地。周村丝绸染织技艺自商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周村人们勤劳聪慧的体现,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周村丝绸染织技艺在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丝绸织锦品种类别很多,根据现有的织锦画素材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较大的丝绸织锦画多是风景织锦,风景多以山水及历代名画为主,如《周村八景图》《清明上河图》,还有如《织女朝凤》《八骏图》等绘画作品织锦,《孔子》等人像织锦,另外还有专门定制的实用织锦。 非遗打卡地: 1.瑞蚨祥 地址:周村古商城大街中段 2.大染坊 地址 : 淄博市周村区周隆路1666号 3.凯利丝绸 地址 :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东街969号 4.海润丝绸 地址:淄博市周村区丝绸路2987号 蹴 鞠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形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打卡地: 1.临淄足球博物馆 地址: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大道759号 五音戏 五音戏是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戏剧,也是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远流长,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被誉为“北方越剧”。五音戏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起初是秧歌腔,它是秧歌和民歌的结合,伴奏只有锣鼓,角色很少,后来逐渐增加。随着人们为其填词和编创故事,使得秧歌腔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吸引力也增强。 五音戏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表演形式婉转妩媚,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自然的方言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五音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非遗打卡地: 1.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南西六路4号 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是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地方传统音乐,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书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抄本 它用明清俗曲作曲牌,以淄川白话方言为载体,用曲牌联套为结构形式,以唱白相间、散韵交织作文体,编织成了包含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堪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的俗文化代表。语言上,通过简单生动的叙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出神入化,形成了俚曲独特的艺术品种。 2006年5月,“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直至今日,每逢正月十五,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到城区、乡镇等地进行演出。 非遗打卡地: 1.蒲松龄纪念馆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 2.聊斋城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 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周村芯子是一个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的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的看,个矮的和老人、小孩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演节目还扎制了人抬的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进行表演,远远就能看见,周村芯子即在此开始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四邻周边,《博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2008年6月7日,周村芯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鹧鸪戏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目前已经流传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村庄完整保存下来的稀有剧种之一。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 鹧鸪戏具有自己独特的曲牌和音乐,唱腔与念白取材于临淄区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保留有从清朝末期至2009年的手抄剧本56本,主要有:《胭脂》《龙宝寺》《采茶奇案》,连台戏《五凤岭》,10本连台戏《太公传》《粉红江》《罗通扫北》《状元打更》《杨排风》《宝莲灯》《亲家斗》《奇错》《闹学》等。鹧鸪戏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段都有打击乐,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 非遗打卡地: 1.朱台镇鹧鸪戏博物馆 地址: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 孟姜女传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杞梁妻的事迹是为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2006年孟姜女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打卡地: 1.梦泉生态旅游区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民间传说其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打卡地: 1.沂源牛郎织女景区 地址: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张姝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