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又上央视了!打卡这两处宝藏旅游地,寻找齐韵古风!
黄河
滋养了生命,孕育了文明,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融荟萃。
近日,
央视《远方的家》百集系列节目
《天下黄河》走进淄博临淄、高青。
这一次让我们跟随央视的镜头,
沿着黄河去寻找齐韵古风
在淄博留下的印记。
01
临淄
蹴鞠
数千年前,姜太公在海岱之间建都开国。作为齐国的都城,临淄成为了当时海岱之间的经贸中心,商车往来间,衍生出了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蹴鞠。
蹴鞠又称踏鞠,由于造型和玩法,与现代足球有很多共同之处,也被认为是世界足球运动的起源。
早在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足,经常举办各种文娱活动。蹴鞠作为流行项目之一,汉画像石拓片当中便记录了民间蹴鞠的场景。
早期的鞠是以填充方法制成实心球,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八片鞠。
随着球体变得轻盈圆润,在物理上更符合运动需求,可以让人做出较多技术变化,蹴鞠也随之迎来了鼎盛时期。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中国临淄蹴鞠队受邀去到多哈进行交流,让各国友人以足球为媒与蹴鞠结缘,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
手绣鞠
从唐代开始,蹴鞠逐渐成为一项全民运动。随着女子们的加入,精巧雅致的手绣鞠也逐渐流行。
不同于缝制鞠注重赛场上的实用性,手绣鞠更多承担了各个历史时期女性对于艺术的表达。
手绣鞠的制作分为三步,先用谷壳或棉花做成内胆,再用棉线将内胆缠绕成圆润的素球,之后就可以在素球上绣制不同的纹样。
汉代的《论衡》便有记载,“齐郡世齐绣,恒女无不能日见之,日为之”行针走线间,寓意丰富的图案跃然球面。
美食
临淄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长达800余年“山海之饶,鱼盐之利”。自古以来,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齐文化,就影响着这片山、河、海之间的土地。
“春制曲 夏发酵 秋成酱 冬凝香”从一粒大豆到一滴酱油,需要365天的日晒夜露。《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豆酱清,这项传统酿造技艺,连接了临淄的历史与现在,也沿袭下了齐地人们钟爱千年的酱香味。
蹴鞠狮子头是以唐代八片鞠为原型发明的创新菜品,用虾仁、猪肉和藕丁为主要原料制作成丸子,定型后放入锅中煮熟,八片鞠的内胆就做好了。
蹴鞠狮子头的制作十分考验耐心,通常需要三四个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要先用加入红曲米的鱼蓉模仿鞠的皮质外观,再用白色的鱼蓉还原缝线。
鱼腹藏羊这道菜展现的是食物本味,在制作过程中不能破坏鱼的完整,这样才能让羊肉的浓香和鱼肉的鲜甜充分结合、去弊得利。说起鱼腹藏羊,这当中还有一段有关味觉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易牙给齐桓公进献的就是这一道菜。
作为齐国故都和齐文化发祥地,岁月带给了临淄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穿越千年,无论是守护传承还是开拓创新,淄博人依旧恪守齐文化的传统,用自己的方式浓缩历史精华、践行文化传承。
02
高青
黄河安澜湾
黄河水是刚毅的,它裹挟着泥沙来到山东,冲积出了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齐鲁大地。但同时也是桀骜不驯的,肆虐的河水曾给生活在两岸的人民带来了困扰。
如今,经过不断治理的悬河安澜,高青县黄河安澜湾也成为当地人感受黄河生态的一处休闲度假地。
王局长介绍,淄博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安澜湾上的刘春家黄河闸就是为了解决淄博用水问题而建设的。引黄济淄水利工程2001年竣工,至今已为淄博供水30多亿方,在这里,引黄济淄水利工程的引黄闸、引黄渠、沉沙地以及蓄水库尽收眼底。
从高处俯瞰,黄河岸边葱郁的湿地一眼望不到头,沉沙池作为引黄济淄水利工程的重要一环,在发挥沉沙净水作用的同时,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湿地生态。
通过对沉沙地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固沙,十年间,原本裸露的沙丘变成两百万平方米的绿色湿地。与此同时,生态的恢复,也让再次的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蓑衣樊村
走出湿地,我们来到了位于黄河南岸的蓑衣樊村。随着黄河岸边湿地生态的恢复,蓑衣樊村的水质和土壤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本干涸的池塘里涌进了清澈的河水,盛夏时节,芦苇满塘、碧荷连天。
走在木质栈桥上,时有微风拂来、稻香四溢,黄河沉沙池变身绿色湿地,改变了蓑衣樊村的面貌。
“蓑衣水乡”吸引了周边人们,来到这个黄河边温馨的小村庄打卡。
当春日的繁花变成夏日葱绿,秋日的落叶化作冬日的残影,候鸟总是最先感知到四季的更迭。
十年间,泥沙在沉积,绿意在蔓延,安澜湾黄河湿地也成为了天鹅、震旦雅雀、中华秋沙鸭等珍惜鸟类的重要的栖息地。
九曲回转黄河处,万里黄河过高青。黄河安澜的故事也在一片荷塘夜色中流动不息。
来源:文旅淄博综合央视《远方的家》、临淄文旅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系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张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