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文物工作“走在前”、构筑立体科学的保护网络,山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保护底线,创新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近几年,包括山东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加快了考古审批速度,流程也在不断优化。但是,由于待审批的项目大幅增加,给相关部门单位带来巨大工作量。山东一方面重视考古相关业务常识的解读宣传,另一方面不断研究改进举措,让考古前置这一利国利企的政策受到多方欢迎。日照市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密集丰富的地区,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近几年,当地在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中,创新开展产业园区文物影响“整体打包”评估。其核心内涵是,按照“立足当前需要,兼顾园区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文物影响“整体打包”评估范围;在现场调研、开展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文物影响区域“整体打包”评估成本进行合理测算;之后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备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作为文物影响评估专业实施单位;土地清表后,实施单位迅速进场勘探,确定勘探地块是否有文化遗存,如有文化遗存,第一时间给出原址保护或抢救性发掘意见,编制形成产业园区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供土地出让审批环节使用。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希介绍,在城市建设中开展产业园区文物影响“整体打包”评估,可以有效破解以往文物评估环节时间紧、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实现土地“净地出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项目落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工程建设,不得拆除、掩埋、穿越、迁移齐长城。”3月19日,山东省潍坊市某景区内,志愿者刘航军正在向赏花游客宣传《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该条例已经于2023年正式施行。刘航军说,他从小在齐长城沿线长大。虽然历经千年,齐长城雄风不再,但是土石堆成的基座,依然是家乡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碑”。文物保护工作拖不了也等不得。为尽早实现省内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山东近年来先行先试,陆续落地了多项举措。比如,《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早期长城的地方性法规;设置文物巡查公益性岗位2500多个,山东一次性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近期,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提出到2035年,革命文物实现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全面形成大保护格局,利用能力全面提升。“为做好规划编制,山东历时一年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省性、系统性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全面摸清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和保存现状。”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高兆表示,山东未来将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红色基因融入社会、经济、民生发展,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地方发展亮点。3月5日早晨,青州市下起小雨,但当天上午10点的青州博物馆内却依然人流涌动。据青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青州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约5000人次,今年春节假期每天接待超一万人次。
另一个现象更值得关注。根据青州博物馆后台数据分析,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青州以外户籍观众占比约为1/3,且多数是散客。这表明,青州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会客厅”,成为青州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青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华胜告诉记者,如今,一些与外地有商业合作关系的青州本地企业,经常选择带客户到青州博物馆游览,展现当地的厚重文化底蕴,深化信任与合作。秉承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过去几年,山东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保护,推进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工程,保护传承城乡历史风貌和文脉。同时,依托革命旧址、博物馆和纪念馆,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目前,山东正在围绕打造“六条文化旅游带”、建设“四大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当地提出,到2025年,实现80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让文物价值在保护利用中得以最大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系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张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