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炉神庙,您知道么?

齐点淄博 2024-04-15 16:05:20 阅读量:

2024-04-15 16:05:20

博山炉神庙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年),是世界上最早、也是唯一的琉璃(玻璃)行业庙宇,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较小,只有三间殿堂。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会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


图片

炉神庙/车呈瑾摄

图片炉神庙/车呈瑾

图片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日(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图片炉神庙/ 车呈

图片博山琉璃园/ 车呈

图片


图片炉神庙内景/ 车呈

20世纪80年代,博山挖掘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故一般意义上把博山琉璃的起源定为元末明初之前。

图片
玻璃作坊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片

元代琉璃簪

明洪武初年,宫廷内官监在博山设立专制“贡品”的琉璃作坊,由孙克让总领其事。洪武年间,博山琉璃的生产已具较大规模,博山已成为全国琉璃生产销售中心。

图片
《颜山杂记》图片

清初孙廷铨《颜山杂记》中描述博山琉璃的销售情况是“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说明至迟在明末清初,博山已在全国和海外部分地区形成成熟的销售网络。

图片
清末琉璃镯、琉璃珠

图片

琉璃烟嘴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传旨造办处分设玻璃厂,主要生产玻璃鼻烟壶、瓶、碗、渣斗等器物。起初,玻璃厂中的匠役都由西洋人充任。后来,除少数外国人外,主要从博山征调,所用琉璃料条等,也大都在博山生产。博山的玻璃炉被誉为“御炉”,而博山的工匠则被称为“御匠”。

图片

1904年,博山玻璃公司成立纪念合影

自嘉庆朝起,国力衰退,琉璃厂风光渐失,琉璃制作技艺整体下滑,博山琉璃生产却随着时尚的变化和市场导向,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咸丰前后七八十年时间里,博山琉璃业空前繁荣,经营范围扩大,器物类型多样,鼻烟壶、烟嘴、仿制玉饰等屡有创新,以迎合市场需求。1869年,英国传教士威廉姆森在出版的《中国北方的旅行》一书中,记载了他在博山看到琉璃生产的盛况:“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人们都在紧张地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当时不分老幼,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

德国传教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日记》对博山作了生动的描述:山东博山的料器,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每年经由济南输出的数量约7000担。……数千年来,擅长制造瓷器的中华民族,在制造玻璃这一行业方面,是显著地、远远地落后于欧洲。但是,只有在博山这个地方却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认的成就。

图片
1904 年博山玻璃公司生产内景/选自《博山历史编图录》

博山琉璃最初的销售方式主要是集市贸易和长途贩运。后来,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专门销售博山琉璃的商店——料货庄,其销售范围更加广阔。史料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博山曾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100多个料货庄,这些料货庄呈网状分布,以博山为中心,辐射全国,真正实现了“琉”通天下。

图片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委员会《交大季刊》第十三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  
图片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委员会《交大季刊》第十三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

目前,全区拥有琉璃生产企业14家,大师及从业者工作室60余个,省级以上琉璃艺术大师64名,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32名,省级大师32人“中国石榴王(琉璃)”、“中国孙氏琉璃鸡油黄”、“中国琉璃葡萄孙”、“中国琉璃内画张”、“中国张氏琉璃鸡肝石”、“中国琉璃葫芦孙”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先后花落博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炉神庙屹立在孝妇河畔400多年来,见证了博山琉璃业反抗旧社会的压迫和斗争,见证了博山乃至中国琉璃产业的延续和兴盛。
博山琉璃,在历经千年的淬炼中,以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惊艳亮相,大放异彩,再一次赢得世人瞩目。


来源:博山宣传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张姝制作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