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公里,串起乡村好“途”景
春末夏初,绿意渐浓。站在齐长城风景廊道的观景台眺望远方,山峦重叠,高低错落,崭新的S形公路蜿蜒于青山、绿野之间。
“早就听说这个‘十八盘’是石门景区的著名景点,有‘小黄山’的美称,今日一见果然不虚此行。”正在拍照打卡的游客赵然陶醉其中。
“路面平坦宽敞,一路骑行,惬意极了!”般阳骑行俱乐部的王平回忆道,之前的路面坑洼不平,骑行体验较差。
“路不好走,蜂蜜虽然丰产了但销不出去。”博山区域城镇龙堂村的蜂农王云厚曾因交通不便而困扰。如今,新修的公路引来了更多游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大山深处的“甜蜜”。
修一条路能带来什么?近日,随着石门片区齐长城风景廊道项目的完工,记者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47平方公里 为旅游再添一把“火”
总面积47平方公里的石门风景区位于博山区的西北部,距博山城区大约9公里,处于博山、章丘、莱芜、淄川等地的交界处,景区内共有8个国家级古村落和10个省级古村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突出的地质特征,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每逢节假日,景区内的“小黄山十八盘”景点人气旺盛。5月10日,在“十八盘”凉亭附近经营小生意的魏波笑着说:“一天光卖矿泉水、雪糕都忙不过来。”记者随即问道:“为啥这个地方称‘十八盘’”?他放下手里正在整理的山货解释道,从一进入景区的石门村到景区的青龙湾村的山路,因为有很多180度弯道,“十八盘”由此而来。
近年来,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石门风景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五一”假期期间,石门风景区共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与去年相比翻了两番多。
采访中,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石门景区的村名多“峪”,例如,岳峪、镇门峪、珠宝峪……足见山其多,这里的山小众但各有特色。曾经热播一时的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曾在此取景,也让这片秀美风光为更多人所熟知。
此外,景区内还有神奇的黑山、遗留着历史古风的夹谷台、碧绿如诗的龙门天池、宛如江南风韵的蝴蝶峪、乡村画廊——西厢……一年四季景色如画。
曾经,交通不便是石门景区的最大短板,周边村庄需要经由005县道与博山城区往来交通。对于当时这十几个自然村来说,这条县道显得尤其重要。据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向阳洞隧道打通了进出山区的瓶颈,005县道的延伸让车辆开进了更多村落。而随着77路公交车的开通,也让村民实现了“公交梦”。
如今,刚刚竣工通车的齐长城风景廊道加上原有的省道临历路一起,串联起了石门、岭西两个片区共计28个行政村,成为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时下,镇门峪天池碧波荡漾,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环抱中。其对面民房层叠,构成一幅层次分明、充满生机的美丽油画。“路好了,游客也多了,生意也更好做了。”清风民宿负责人吴杰笑着说,“六月份的客房,已经开始陆续预订。”作为返乡创业的青年,她用自家老宅子打造的民宿刚好坐落在县道旁边,由于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山峦美景,受到了不少追求“慢生活”年轻人的喜爱。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藏在深山的美景触手可及,越来越多周边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现在的齐长城风景廊道已经发展为集生态、旅游、产业等多资源串联的农村公路。”博山区域城镇党委书记杨雷表示,未来,将聚焦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文化产业走出去,把齐长城风景廊道打造成博山区发展路上一条绚丽多彩的“旅游大道”。
31公里 让万余农民笑逐颜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修好这条路,甭提有多好了!”博山区域城镇石匣村75岁的村民高延德喜笑颜开:“山里什么都好,就是过去太穷了!因为路不好走,村里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但现在我们的香椿、花椒芽用不了15分钟就进城了”。
曾几何时,路网建设水平较低,承载能力弱,通行能力差,制约着该片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特殊的自然环境使石门香椿芽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农产品。每到四月份,万亩香椿迎来收获,红棕色的香椿鲜嫩味美,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如此优质的绿色食品,自然一上市就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抢手货”。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来说,风景廊道将各个村庄紧紧串联,不仅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活力,偏远小村庄也慢慢驶上了乡村振兴“小高速”。
“这条风景廊道建设得真是时候,正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之所想所盼。”在黄连峪村,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嘎,他激动地说:“路畅通了,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
31公里的齐长城风景廊道,像一条丝带连缀起沿线村庄,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也成为了一条旅游观光的绝佳线路。
5月10日上午11点左右,在距离齐长城风景廊道不到50米的东流泉农家乐,院子里六七桌早已坐满食客,桌上的香椿拌豆腐、炒土豆丝、花椒芽煎鸡蛋等农家菜让人垂涎欲滴。“我们上午9点多就到这儿来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品尝着大山里的农家菜,喝着甘甜的山泉水,别有一番滋味。”带着一家老小正在吃饭的游客张艳说。
记者驱车发现,风景廊道沿线,有些民房正在翻建改造,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加入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项目,投资建设和发展振兴的欲望愈发强烈了,大家伙都风风火火开始了崭新的日子。
“现在的路况非常好!外地游客喜欢到这里打卡,我们农家乐的生意会比平时好很多。有时候一天十多桌,忙都忙不过来。”老板娘袁延红美滋滋地说。
有了方向就要找准路子,还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作为博山区黄连峪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嘎这位“80后”年轻人,利用短短几年时间,依托黄连峪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乡情,把古村落做成大文章,投资建成黄连峪石屋特色民宿、农家乐饭庄,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对于李嘎来说,有了便利的交通,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逐步落笔生花、变为现实。
1.5公里 周边旅游资源串联成环
“如何打好全区交旅融合攻势,真正实现群众满意?”在博山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持庆看来,“要发展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农村群众谋发展的共同心声。
在风景廊道的建设中,有一段特殊路段,那就是连接红叶柿岩景区西门与东流泉村的1.5公里路段。这段路虽然不长,但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持庆说:“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中,建成后将连接红叶柿岩景区与东流泉村,让两个景点可以相互引流,共同发展。”
另外,这段路的建成,还将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红叶柿岩景区、黄石坞村等多处古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和更加广阔的游玩空间。
这条长达31公里、总投资3000万元的风景廊道,仅用时48天便完成了主体工程,各种艰辛不言而喻。
“廊道临水临崖,坡急弯陡,给施工进度带来不小阻力。”山东鲁中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三标段项目负责人刘广平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之前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要全部刨了重新施工,顶层再新铺设沥青,铺路机一次次摊铺,我们施工机械真是日夜不停地工作。”刘广平说道。
修路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但细节里却藏着“小心思”。“为了让‘小黄山’更加形象逼真,我们专门从莱芜引进了优质的松树,沿途共移植苗木上万棵。为了方便往来车辆会车,施工过程中对硬路肩做了1—2米的拓宽。”刘持庆如数家珍。
采访中记者得知,凡是在修路过程中经过的村庄小广场都进行了硬化提升,除了平日村民可以进行休闲活动,旅游旺季时也可以在此买卖农副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在博山区域城镇夹山村,一处宽敞平整的广场呈现在记者眼前。崭新的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路面。“以前这里脏乱差,现在好了,有绿树有鲜花,道路平坦整洁,这日子真舒坦!”一旁的树下,一位乘凉老人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廊道通车之后,博山区交通运输局收到了来自沿线村庄的17面锦旗。沉甸甸的锦旗背后不仅凝聚着参建者的辛勤付出,也表达了村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有路方能振兴。如今在淄博,农村公路不仅是畅通村民出行的康庄大道,更是一条激发农村活力、振兴乡村的共富路。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0302公里,86%的行政村实现了6米以上宽度的公路通达,路网密度位居全省前列,所有3A级以上旅游景点均实现三级公路通达,成环成网,由通至畅。“今年恰逢‘四好农村路’提出十周年,为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2024年全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及提升旅游服务设施300公里,改善农村公路路面状况720公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变,从一条乡村路开始。齐长城风景廊道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博山西部山区的交通承载能力,再加之齐长城文化IP的加持,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傍晚时分,蜿蜒的风景廊道与屹立山脊的齐长城相映而依,婀娜伸展,山间的村落青烟笼起,景色如诗如画……
修一条路能带来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串一线风景,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来源:博览新闻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姚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