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头痛、瘀斑?谨防流脑!
发烧、咳嗽、头痛、呕吐......
你以为是感冒?
有可能是得了“流脑”。
01
什么是流脑?
流脑的全称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传染性较强,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重症患者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冬春季节是我国流脑的发病高峰,全年均可出现散发病例。
流脑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02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03
流脑有哪些症状?
流脑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天,一般为2~3天。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患者病情一般比较凶险,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由于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容易混淆,延误治疗。
怎样区分流脑和感冒?
04
流脑
流脑发病更突然,发热更高,头痛更剧烈,伴有喷射性呕吐,头颈强直僵硬,皮肤有出血点,大、小便失禁,昏迷,抽搐等。
感冒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病,发热、畏寒、头痛、咽痛、流涕、咳嗽是感冒的主要症状。
05
如何预防流脑?
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现阶段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又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选择。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晒衣被褥、晒太阳、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咳嗽时应遮掩口鼻,避免喷溅。
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地方,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增强自身免疫力。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若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
来源:人民网科普综合科普中国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梁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