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山东教育报》:“教室门口有江河”
“教室门口有江河”

“今天真是个特别的日子。 我忽然发现——哇,不得了! 教室门口竟然变成了江河, 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从此, 我们每天进出教室 都可以观赏江河之美了。” 这一天, 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 二年级(9)班学生刘慈观 发现教室门口的走廊里, 忽然有了“长江”与“黄河”, 忍不住用文字 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这是自2023年1月以来,该校开启以“河山课程”为体系的系列项目学习探究中的一幕。 自该项目学习启动以来,学校首先将黄河、长江“请”进学校。两年内,分别建起了主题为“黄河铸魂、文脉安澜”“万里长江、万千气象”的两条“课程长廊”。 “黄河课程长廊”以黄河流经的九省区为主线,将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黄河流域的艺术作品、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出来;“长江课程长廊”以“三线、两点、一面”为框架,从雪山到海洋,从“生境、生物、生活”三个维度,描绘长江沿岸各区域形成的独特地貌、不同流域的自然景观、多方水土孕育的千姿物种以及充满积淀的百态人文等,展现了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 在“黄河”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还设计开发了“黄河360”研学课程。学生借助《张店区实验小学黄河文化长廊研学手册》,诵读60首与黄河有关的诗词,讲解60处沿黄景观,赏析60幅艺术作品,实现了“360度观黄河、探黄河”的目标,人人争当黄河文化传承人。 长廊建成后,学生的课间立刻丰富起来。他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围绕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展探究,在这两条长廊上开启了跨越学科与教材、链接知识与生活、建构学习与自我为基本特质的深度学习之旅。据学校负责此项目的教师郭慧娟介绍:“课程长廊上的每幅作品、每张图、每段文字都是一门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学生以此为‘圆心’,横向辐射相关的知识、背景故事;纵向深入挖掘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让学习自然发生,让素养真实生长。” “‘河山课程’就像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可以让学生放眼祖国北部,那里有壮阔的黑龙江;也可以让学生尽览祖国的西南端,那里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祖国的中部还有南北分界线——秦岭。当学生把祖国的河山全部装到胸中,爱国主义教育就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校长宋刚介绍,自2014年建校伊始,学校就秉持“实践验证、探求真智”的宗旨,创新实施“优+”课程,并以项目学习为杠杆,撬动学校育人变革,赋予学校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经过11年的探索,学校历经30余个项目,促进了教学理念、育人方式、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发展方向的转变。如今,项目学习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项目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长出了翅膀,沿着长江畔飞啊飞,一下子又飞到了黄河边;和我一起飞翔的还有李白,他高唱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学生刘慈观在自己创编的绘本中这样写道,“梦醒了。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作为中华儿女,我如此骄傲、自豪。能在长江、黄河边读书,我们是何其幸运!” 学生正在探究学习 隗鹏/摄
来源:张店教体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宋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