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结核流行 从科学认识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曾听闻“痨病”这个词,它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结核病。接下来就让我们科学的认识这种疾病。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累及全身器官,但80%以上为肺结核。感染者中仅5%-10%会发病,发病风险与免疫力密切相关。长期营养不良、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核分枝杆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引发结核病。
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将含菌飞沫扩散至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密闭环境(如地铁、教室)中传播风险更高。
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包括:
1.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可能伴痰中带血。
2.发热,多为午后低热,可伴有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3.胸痛、呼吸困难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诊断主要依靠痰涂片检查、胸部影像学(X线或CT)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降低传播风险,治愈率可达90%以上。
1.接种疫苗:卡介苗可有效预防儿童结核病。
2.提升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降低发病风险。
3.阻断传播链:咳嗽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室内经常通风;高危人群(如家庭密接、糖尿病患者等)定期体检。
结核病虽然曾经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有效控制它的传播,守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为消除结核病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淄博疾控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编辑制作: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