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污染物?
从学术与环境管理的视角更精准地解释,新型污染物指的是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特质使得它们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对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构成较大风险,且往往尚未被纳入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或者现有的管理手段难以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新型污染物主要源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以微塑料为例,其来源途径丰富多样: 1.塑料制品的分解: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氧化等作用,会逐渐破裂成小颗粒或纤维,最终形成微塑料。比如丢弃在野外的塑料瓶,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风化,就会破碎成微塑料颗粒进入土壤和水体。 2.洗涤衣物:合成纤维材质的衣物,如涤纶、尼龙等,在洗衣机洗涤过程中,纤维会不断脱落,释放出微塑料纤维。这些微塑料纤维随着洗衣废水进入污水系统,最终流入自然水体。据研究,每次洗涤合成纤维衣物,可能会释放出数千根微塑料纤维。 3.塑料垃圾的分解:大量的塑料垃圾在填埋场、海洋等环境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分解成微小的颗粒或碎片,成为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海洋中,塑料垃圾在海浪、紫外线等作用下破碎,使得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 4.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部分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产品中添加了微塑料颗粒,用于增加产品的清洁、去角质等功能。当人们使用这些产品后,微塑料颗粒会随着污水排放进入环境,最终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5.塑料微粒污染:在塑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微小的塑料颗粒。这些微粒可能通过空气或水体传播到周围环境中,增加了环境中微塑料的含量。
新型污染物在我国的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均有分布。水环境作为新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大量的新型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最终汇集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不仅如此,在蔬菜、鱼类、野生动物等生物介质,以及人体血液、乳汁、尿液等人体介质中,新型污染物也被大量检出。 新型污染物的危害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隐蔽性:多数新型污染物的短期危害并不显著,人们可能在长期接触中并未察觉到其潜在威胁。当发现其危害性时,它们早已通过各种途径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在生物体内蓄积。 2.环境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新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够长期存在,并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例如,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可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可能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 3.健康风险:长期暴露在新型污染物环境中,容易对人体造成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严重问题。如全氟化合物中的全氟辛酸(PFOA),常用于不粘锅的生产助剂,可导致神经行为缺陷、生殖发育障碍、器官损伤、代谢紊乱以及激素分泌失调等问题。 4.治理难度大:新污染物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且其迁移转化机理复杂,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药物和个人护理品为例,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有效治理变得十分困难。 面对新型污染物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积极行动。2023 年版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明确规定了 14 种要严格禁止、限制、限排的新污染物,通过 “筛、评、控、禁、减、治” 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对新型污染物的管理与治理,努力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来源:淄博疾控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编辑制作: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