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吃了块“巧克力”被送医急救!很多家长还在犯错
巧克力?糖果?
当药片披上甜蜜外衣
危险正悄然逼近
福建省儿童医院就接诊过
因药品、保健品“糖果化”
导致儿童误服的案例
3岁女孩甜甜(化名)在家时,误将17粒外观酷似巧克力的减肥药(SOS溶脂巧克力)当作零食吃下,随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家人发现时,甜甜已经开始胡言乱语,意识模糊了,身体不停震颤,随即被紧急送往福建省儿童医院。经检查,她还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等症状,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均受到损伤。
医院立即启动急救程序,通过血液净化等紧急救治措施,最终甜甜脱离生命危险。
“都怪我们没把药收好......”甜甜父母懊悔不已。这种含违禁成分西布曲明的减肥药,因巧克力造型极具迷惑性。

▲网络平台搜索该款减肥药截图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此前媒体报道,长沙一名4岁男孩误服20余粒糖衣包裹的精神类药物“五氟利多”后,引发抽搐和代谢紊乱。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药品和保健品如果包装得像糖果,或者有糖果的味道,很容易引发儿童误食风险。
药品甜味从何而来?
糖类:如蔗糖、蜂蜜、果糖等天然糖类是药品中最常见的甜味来源,能快速中和苦味。例如儿童止咳糖浆常添加蔗糖,通过甜味掩盖药物刺激性。
甜味剂:当药物本身甜度不足时,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会被使用。例如无糖型口服液通过阿斯巴甜模拟甜味。
糖衣包裹:传统抗生素片剂常采用糖衣包裹技术,外层包裹糖衣,既能掩盖苦味,又能延缓药物释放。
药物误服是儿童急诊
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
“药物误服是儿童急诊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万一出现误服情况要及时就医,切勿盲目自行抠喉催吐,很容易出现误吸,导致比过量药物中毒更可怕的窒息致命后果。”
浙江某医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表示,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1—2例因为乱吃药被送来急诊的患儿,大多集中在1—3岁。
其中,不少患儿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还有极少数孩子最终也没能抢救回来,令人痛心。

平常不要欺骗孩子吃药就是吃糖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宋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