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密封的大米也会生虫?
密封的大米生虫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奇怪,主要原因有:
粮食还在地里时,这些虫子就将虫卵生产在粮食内部了,大米买回家后,当大米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虫卵就孵化出来了。周围的大米可以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很利于生长发育以及繁殖下一代,虫子就会越来越多。
我们家里环境中不可避免也有虫子,他们会潜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装粮食的工具、器材等,也没有灭虫处理,已经有了原来的害虫和虫卵,当你放入新的大米后,过段时间,就会长出虫了。
大米在到达我们的餐桌之前,还要经历生长、收割、加工、运输等很多道流程,也有可能被虫卵污染。这些隐藏在大米中的虫卵非常小,肉眼很难发现。加工过程中,虽然会对大米进行清洗、筛选等工序,采取灭虫、防虫措施,但不能完全杀灭所有虫卵。买回家后条件合适的时候,这些虫子就会长出来了。
米虫会消耗粮食的营养成分,降低加工和营养品质,[1]幸运的是,米象不会咬人,也不会传播疾病或引起感染,因此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所以,即使大米生虫了,只要粮食没有霉变,处理掉米虫,再把米淘干净,是可以正常食用的,没有必要一袋米里面生几只虫就全部扔掉,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虽然被米象咬过的米粒表面颜色会变暗,厚度会变薄,但这种被破坏的米粒经过淘洗会漂在水面上,所以你在淘米的时候,把漂浮在水面的坏米粒淘掉,剩下的米就没有问题。
来源:人民网科普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编辑制作: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