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播新闻特写:无人农场春耕忙

齐点淄博 2023-03-03 16:02:35 阅读量:

2023-03-03 16:02:35


又是一年春耕时,在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的一个无人农场,1500亩小麦进入春管关键期。农场里看不到劳作的农人,也没有忙碌的身影。中央控制室的电脑前,种粮大户远程控制着农场的生产,设置参数,点点鼠标,一切尽在掌握。人工智能种地,少了“人”,会“差事儿”吗?

雨水节气过后,位于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的这个无人农场里,麦苗开始返青。农场负责人徐林生正准备为1500亩麦田浇灌返青水。看似巨大的工作量,如今不在话下。

徐林生是80后,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农业,一直致力于良种育苗和种子繁育。2017年,他初创智慧无人农场,从步网线、架电缆,到挖水渠、测传感,几十个日夜吃住在农场,用智能化替代人工种植的新路子初见规模。

“气温回暖了,咱就用无人机飞一下各个地块的情况,看哪个地块缺水、缺肥,咱就早管,情况好一点的就往后延管。”

无人机按照设定的程序在麦田上空巡视,徐林生在农场的中央控制室内查看实时传回的分析图像。在这家无人智慧农场,指挥控制中心和云平台监控系统融合了生物防控、绿色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众多高新技术,操作人员可以在办公室里对农机进行精准操控,让“一个人管理上千亩田地”成为现实。

显示屏上,麦地里有几处发白的区域,徐林生把图像放大,这些区域显示出缺苗的情况,他说,追肥需要先从这几处地方开始。

张金堂是农场的“老把式”,有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过去,每年春耕时节都是老张最辛劳的时候,从早忙到晚不说,效率也上不去。农场准备用人工智能系统替代人工种植时,这个“老把式”很有些担忧。

“刚开始不接受,觉得不会成功,从来没考虑过能实现,干了这一辈子农民了,没用想到用全部都是无人驾驶的。从来没想到现在种地都不用人了。”

第一次观看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自动浇水的智能喷灌系统,“老把式”惊得合不拢嘴。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在中控平台上操控拖拉机运行,设定耕作的范围、撒肥的速度,按下按钮,拖拉机就开始自动在农田里巡航。科技带来的改变让张金堂深深折服。

“它的效率也比司机开高多了吧?高了很多,它跑直线,跑的非常直,耕的地也没有闪下的地方。比老司机跑的还直?哎呀,直很多了,没法比。你看这地,播的几公分宽,一点差距都没有,非常均匀。老司机也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

一上午时间,这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完成了近两百亩地的追肥。徐林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智能无人农场节约的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50%,而产量则提高了5%以上。

“它不会漏行,设置好路线,它会自动导航,自动转弯,误差小于五厘米,播种的时候人工误差能到2030公分,会影响小麦的涨势,小麦如果使不上肥就没有产量。出肥量也是我们提前设定好的,所以它会撒的非常均匀。”

对缺苗地块进行紧急追肥后,徐林生开始为农场浇水。喷灌机前,用手机简单设定几个参数,喷灌机像长了眼睛一样,自动来到需要补水的地块精准灌溉。

“省水、省人工,原来一眼井至少两个人看着,现在咱这么大一片地,远程开起来就不用管它了,他一分钟可以走两米,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一分钟可以浇一亩地。”

从播种到施肥,从管理到收获,如今拥有三十多台套智能设备的无人农场实现了从播到收全链条人工智能管控,去年,这片无人农场亩产小麦近1400斤。徐林生坚信,智慧农业,未来可期:

“种地的农民年龄越来越大,年轻的不种地了,这个地未来谁来种?这是很急切解决的问题,以后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肯定是越来越集中,无人农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综合广播记者刘江帆、临淄台孙文报道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