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探经纬 足下识山河:淄博市初中地理实践课程焕新育人路径
当指尖轻点,三维地球在屏幕上旋转,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当校园里的桃李海棠、蜿蜒花溪化作鲜活教材;当古老村落的砖瓦炊烟讲述人地和谐的千年智慧——地理课,早已不再是课本上的静态符号。
近年来,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创新开发初中地理实践特色课程,正以沉浸式学习体验重塑课堂,引领学生从“知地理”走向“行地理”,从书本走向真实世界。
指尖旋动地球,足下丈量校园,步履溯源乡情,实践课堂“活”地理
特色课程《玩转Google Earth》以三维动态地图为舟,带领学生遨游地球。从工具栏入门到图层操作,学生不仅能精准测量距离、绘制路线,更能借助“星空模式”“气象图层”等工具,直观理解地球运动与气候分布。学生从平面地图的被动阅读者,跃升为三维空间的主动探索者,其空间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指尖滑动间悄然生长。
特色课程《校园微地理》则将课堂直接“搬”进校园每个角落。学生测绘花溪等高线、模拟水土流失实验,为校园生态建言献策;在桃李园统计植被、分析布局深意;于地理园记录气象、制作山体模型、测量日影变化。项目式学习贯穿始终,学生亲手绘制的平面图、植物标本、气象统计图等可视化成果,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在校园“微区域”中具象呈现。学生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从知识接收者转向校园环境的深度参与者和建设者。
特色课程《行走地理——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则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黄河下游古村落。在实地考察中,学生系统调研地形、水文、聚落形态、民风民俗,深刻体悟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人居智慧,人类活动又如何与生态相生相息。一位参与研学的学生感慨道:“触摸着古老的石墙,听着黄河水声,课本上‘人地协调’四个字突然有了温度和生命,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份厚重的遗产。”
技术破壁,场景活化,情境浸润,多维创新深植核心素养
三类特色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利用Google Earth三维动态技术,将抽象空间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探索对象。校园微地理巧妙将日常环境转化为探究项目,让地理知识“活”在脚下。古村落行走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开展跨学科研学,知识获取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意识培育融为一体。
贯穿课程始终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及可视化成果输出,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力和综合思维力,更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了其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与家国情怀。
示范积累经验,试点验证优化,全域共享成果
为确保课程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我市精心设计了“实验校示范→区县联盟校试点→市域全覆盖”的推广路径。目前已完成课程试点、案例库建设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成熟资源包。目前,课程正依托区域联盟校网络扩大试点范围,在更广层面验证与优化实施方案,将这套创新性强、育人价值突出的地理实践课程体系覆盖全市初中,惠及所有学生。(淄博市初中地理实践课程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