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M100《淄博好医生》——解码春季情绪“失控”的六大推手

FM100淄博交通音乐广播 作者:糖豆 2025-03-22 18:44:25 阅读量:

2025-03-22 18:44:25

1.气候波动:大自然的“蝴蝶效应”

春天气压下降、湿度骤增,气温在一天之内上下幅度近10℃。高佳佳介绍,为适应这种剧烈波动,人体得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去调节。现有研究发现,每当日均温度变化超过5℃,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效率就会下降15%,这可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性。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脑调节功能弱,更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睡不好觉等问题。

2.生物钟的“时差反应”

随着日照时间一天天变长,人体褪黑素分泌量比冬天少了30%~40%。高佳佳介绍,褪黑素不仅管睡眠,还参与情绪调控。上海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的研究显示,生物钟紊乱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

3.代谢加速的“双刃剑”

春天来了,人体基础代谢率提升了10%~15%,神经递质代谢也跟着加快。高佳佳表示,当血清素、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的合成速度跟不上消耗时,人就容易情绪低落、焦虑。数据显示,血清素水平每下降10%,抑郁评分就会增加5个百分点。

4.社会压力的“春季攻势”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话虽然好,但也带来了隐形压力。职场人士忙着定年度目标,学生群体面临新一年的学习压力,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5.治疗依从性的“季节陷阱”

“有些患者在春节期间会擅自调整常用药物的剂量,甚至误以为症状好了就停药。”高佳佳提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有相关研究指出,在春季精神疾病复发的案例里,38%的直接诱因是治疗中断。

6.过敏反应的“情绪连带效应”

春天花粉浓度最高时,免疫系统释放的组胺等炎症因子能穿透血脑屏障,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情绪调节能力会跟着下降。

淄博好医生,我们是您的家庭医生!


播出时间:06:46\08:16\09:46\10:16

12:46\15:46\18:46\21:46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秀洁

值班主任:张滋怡

编审:王德平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