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在STEAM理念中再次发光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出和树立,使得国学重新发光发热,中国神话传说的丰富素材也引起了更多一线教育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学能量:神话与民俗密不可分,很多民俗的源头在神话那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猜谜的风俗就是从古代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七夕节的形成则与牛郎织女二星的传说相关;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俗源自于古代对月神的崇拜......因此,我们应该将引导学生阅读神话与了解民俗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神话还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神话本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后来,古老的神话成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的素材。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因此,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应该渗透文学史的启蒙教育。
即使如此,中国神话传说在小学教育的现实中,想要做到深入学生的内心,任重而道远。存在教学策略单一,教师课外阅读的引导不足,教师本身驱动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学校引领层面上找到一种学生和老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激发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的兴趣。结合当下教学教研时事热点,我校集思广益,调研研究,决定将“中国神话传说”和STEAM课程进行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
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它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一种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升学生多元能力、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借助项目式学习,教师在进行中国神话传说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其备课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的“唯课本”进行阅读策略的解读,变成和学生一起研讨如何用图配文、图配资料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中国神话传说的本质。借助STEAM课程组织原则,教师从原来的文本研究,变为和学生一起把文本内容用新型网页制作动画,并给动画配音,变成电子书籍。进而完成用3D打印技术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神话人物或者场景,并制作成工艺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备文本、备解读、备软件,和学生共同成长。
整个项目的实施,教师从“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成为理解文本和创造作品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需要根据主题自行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并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作品的创作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实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这些架构,都极大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将学生创作的“中国神话传说”作品在网络上整理发布,创建“云资源”库。资源库建立完成后,从学校层面看,可以对资源进行再度开发并应用到教学实际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让新资源有效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从学生层面看,一是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模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师层面看,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与更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对中国神话传说文本的现状研究,进一步挖掘文本的使用范围及立意内涵,对文本进行深度备课,帮助学生创作中国神话传说手绘作品集,加深学生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理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协助学生完成电子书籍的创作,整合课程资源,使学生熟练掌握剪辑软件、配音软件、动画制作方法、3D打印技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张店区潘南小学 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