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传承百年:2020聊斋俚曲研讨会举行
聊斋俚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说唱音乐体裁,戏剧作品由淄川方言创作,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浓厚。
《聊斋志异》的故事虽然篇篇精彩,可文言文生僻难懂。借着当时在本地流传的俗曲时调,蒲松龄把《聊斋志异》里的数篇经典故事改写成方言土语,给流行曲牌填上白话歌词,乡间百姓喜闻乐见,口口传唱,聊斋俚曲也由此诞生。
11月15日,由淄博市民歌协会、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主办,山东千朵佛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聊斋俚曲研讨会在淄博经开区浮山驿村鑫悦金丝皇菊种植园举办。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邹宗良发来贺信并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桂林,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淄博书画院院长徐培栋等参会并讲话。
研讨会上,张桂林指出,聊斋俚曲在山东传统音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山东四大套曲中两大文人化套曲之一,音乐价值极高。聊斋俚曲不仅是淄博的,也是山东的、全国的。近年来,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希望淄博继续向老前辈学习,继续深入研究、传承下去。多培养年轻人,一种是进行理论研究,一种是传唱。聊斋俚曲的作品要靠演员来传播,演员的演唱应该更加细致一些,因为聊斋俚曲非常细腻、很有感情,还要认认真真把握“老菜”的味道。演唱方法上,中国风格唱法、美声唱法,都不太适合唱聊斋俚曲,因为太偏重于发声技巧,比较赞同向接近于戏曲和民间的唱法上靠拢,更具有年代感的风味与特色。本身嗓音条件好,还要向原始唱腔靠拢,保留、继承发自生命本体朴素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艺术表现方式。相信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给予更多关注与关照,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聊斋俚曲产生更大影响。
徐培栋表示,本次研讨会最大的收获是为聊斋俚曲的保留、保护与传承的定位、定调。因蒲松龄的文学地位,决定聊斋俚曲的学术地位。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四大套曲之一,是我们淄博的宝贝,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看到老中青艺术家薪火相传,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艺术发展的希望与生机。
淄博市民歌协会主席、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团长邹锜介绍,《聊斋志异》的故事虽然篇篇精彩,可文言文生僻难懂。借着当时在本地流传的俗曲时调,蒲松龄把《聊斋志异》里的数篇经典故事改写成方言土语,给流行曲牌填上白话歌词,乡间百姓喜闻乐见,口口传唱,聊斋俚曲也由此诞生。聊斋俚曲传承人、蒲松龄第11代世孙蒲章俊告诉记者,聊斋俚曲的魅力就在一个“俗”字,通俗易懂,潜移默化。聊斋俚曲常表现的是乡里百姓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婆媳关系、兄弟亲友等。曲中所涉及的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轶闻等,多取自《聊斋志异》,用大白话及方言土语唱出来,没文化的农村汉子也能听明白,加之广采当地俚俗民谚、歇后语,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的风格。蒲章俊认为,聊斋俚曲本质上就是取材于民,娱乐于民的庄户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由于聊斋俚曲仅是一种说唱音乐,为充分表现其魅力,艺术团根据曲中故事编创了古装戏,同时也新创了反应和弘扬当今社会正能量的现代戏,创作演出了许多反响强烈的作品,荣获多个奖项,也让聊斋俚曲戏开放出绚烂之花。
会上,淄博民歌协会、淄博聊斋俚曲艺术团进行了聊斋俚曲展演,陈倩、丁恩昌、蒲章俊、宋学文、王晶明等专家就聊斋俚曲进行了学术研讨,部分聊斋俚曲艺术家现场表演了聊斋俚曲的经典曲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记者张铭 通讯员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