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视线所及的世界、人与事,都会直接而快速地甚至不知不觉间带给我们各种感受、以及认知与评价。就像生活中常常会有不满、抱怨,甚至是怨恨和愤怒,也有很多不曾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悲凉和怨恨。
“孩子真气人,总是和我顶嘴”
“规规矩矩地排队,大叔竟然这么粗暴地插队”
“年轻人竟然这么用力地抢座,看到老人也不让座”
“好容易找到一个车位正往上停,后面那辆车一点儿不客气地抢先停了进去”
“我那么信任他,但他竟然对我做了这样的事儿”
无论是钦佩、感动、奋发向上,还是忧虑、悲伤与怨恨,这些都是人类这个物种所拥有的情绪情感,但是仇怨与愤怒等情绪和感受会不那么让人舒服。如果把心灵世界比喻为一个容器,当我们的内心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占据,未能消解转化,就会很难容纳进来积极的感受。日久天长,不仅内心世界灰暗无光,也会沉积在容貌中,甚至会带来身心症状和疾病—身体是最具有智慧的,你无法处理的情绪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无法选择早年的过往,无法选择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可以选择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过往经历的态度与认知方式。我常常在课堂上让大家看各种图片,尤其喜欢让大家看这张(见下图)。现在也请大家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酒杯、花瓶、奖杯、沙漏、桌子、印章,有人说是两个人的侧影,也有人说是一对恋人在对视。观察者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门。是的,这些答案都没有错,对于《双歧图》这个名称而言,答案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个。如果还原到感知这个图片的物理过程,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丰富。图片只是由黑色和白色组成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图案而已。眼睛是视觉器官,眼睛中的视网膜能接收光线呈现出视觉图像,视网膜就像是胶圈相机的底片一样,因此,眼睛“看到”的只是黑白两个颜色组成的图案。但是,人类的大脑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着外部世界,大脑的视觉区以及大脑皮层分析加工区域还在时刻运转和加工着登陆进来的信息,视神经把视网膜上接收到的物理刺激传导到大脑不同区域,信息会被进行复杂的整合,最后产生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个过程非常之迅速。也就是说,当我们看这个黑白图片时,会即刻产生关于这个图像的解释与“命名”,这个过程就是人的认知加工与判断。因此,我们不会报告说,我看到了黑色和白色,而会说看到了具体的人或者事。与此同时,我们会投射个人的情感,如可以看到对视的恋人,当然也可能看到的是剑拔弩张的对手。
某种意义上,生活中所产生的情绪情感,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就正如那句台词“我爱你,但是与你无关”。
比如,当你以白色为关注对象,黑色为背景时,你会看到花瓶、酒杯等器物,而如果选择黑色为注视焦点,白色为视觉背景,你就会看到两个人的侧脸——如果你看到两个恋人对视,我大胆分析一下:你是个温情的人,渴望或拥有着良好的亲密关系。如果你能自由地转换注视焦点和背景,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思维开阔,视角多元的人,也可能是位情感丰富的人。这样的选择和转换常常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教授在路边买杂志时,突然听到不远处有个姑娘大喊:“放开他,放开他,你会把他害死的!”教授看过去,发现地上躺着一个人正在挣扎,另一个人骑在他的身上,而姑娘在一边哭喊着。教授认为是一个正在发生伤害的现场,一边急忙走过去,一边报警。然而,之后教授发现的事实却是,地上的人因酒醉在试图伤害自己,而骑在醉酒人身上的人正在试图施救,而一旁的姑娘是酒醉者的女儿,她因惊慌失措而大声喊叫。如果没有机会看到后来的事实,我们很可能与教授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把那个施救者当作是实施伤害行为的坏人。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知道后续的真实结果,但是保留了当时的情绪和感受。
上面的图片觉知过程就如同我们的生活:来自生活中的很多误解、争论、矛盾和冲突,也许就来自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转换与加工,但是如果人们不能转换认知与思维的视角,固守黑或白的非此即彼,就会把自己和对方放置在壁垒分明的两端,输与赢、成与败、对与错、朋友和敌手。纠结于任何一方,我们都会懊恼、会怨恨,但是如果能试着选择转身与转换,也许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冰释前嫌!
亲子关系中的一些矛盾,往往也是源于无法去转换视角。有位妈妈分享过一个经历:她牵着孩子的手走在路上,孩子常常莫名其妙地突然闹情绪要抱抱。妈妈几次都觉得孩子故意捣乱而训斥了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蹲下,刚好和孩子身高的视线一致时,这时她才发现,密集的人群中,很多行人的大腿,就像是行走的大腿森林,非常令人恐慌。直到此时,她才理解了孩子想要抱抱的原因与感受。
如果我们的内心,允许自己有自主的行动与选择,那么我们通常也会理解和允许别人的行为有自主性,也会耐心地倾听和接纳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生抉择。就如“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同意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当然,转换与宽恕没有那么容易,是一种学养,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你可以试着这样看待:
“孩子开始顶嘴了,是不是他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呢”
“那个鲁莽的人,可能是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做”
“我愿意去信任和帮助别人,但是无法掌控别人如何对待我”
“这次抢到了车位,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与其花时间去怨恨那个离开我的人,不如用更多的时间去爱值得爱的人”
今天是“国际宽容日”,这一天,我们不妨试着反思与觉察一下,有没有让你的心灵容器被太多不满和怨恨所占据。
转换视角,
扫拂心灵的阴霾,
与自己和解,
与他人和解;
涵容了自己,
也会宽恕他人,
让心灵的容器腾出空间,
透进阳光,
滋养生命活力。
在这个世界宽容日,
你不妨试试看。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 张宏宇
审核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 乔志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