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昂仁采访自述:对援藏干部的几次印象转折

齐点淄博 2022-08-07 16:00:07 阅读量:

2022-08-07 16:00:07

背景介绍

  淄博,地处山东中部;昂仁,位于西藏东南;两地相距4000多公里,却因对口援助工作而“牵手”,并结下深厚情谊。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的重大决策。山东省淄博市对口援助的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昂仁县平均海拔4513米,是山东省对口援建5个县(市)中海拔最高、环境最差的县。从1995年开始的27年来,淄博相继派出9批援藏行政干部、技术干部百余人次,他们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敢担当,不折不扣地将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雪域高原书写精彩奋斗答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昂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淄博力量。

  6月中上旬,淄博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分媒体赴西藏昂仁县,对我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这次的援藏工作采访,回来后连续发了几篇稿件,基本提的都是他们的工作成绩。现在静下心来,我想从普通人的角度,像看普通人那样,谈谈对他们的几点印象。

  第一次在西藏见到第九批援藏干部,是在达拉萨出机场的时候,援藏干部代表马宁、魏念军、蔡志坡到机场迎接,我们一出站就看到了他们亲人般的笑脸,按程序戴上哈达,略一交流,心情立马放松下来。因为当时自己适应的还行,所以看到他们的状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容易,反而是觉得,嗯,援藏干部们在这里也还不错嘛。

  第二次对援藏干部的印象改变,是到达昂仁的时候,由于昂仁比拉萨要高上几百米,虽然是就这几百米的海拔变化,但气候的变化却要大于之前的上千米。同行们基本上都已有所不适,有的路上就已经吸氧了,我也开始对高原气候有所感觉,稍微走快一点都会大喘气。这时候觉得,援藏干部们确实有些不容易。

  第三次的印象变化,是源于和他们的交谈。我挨个说一下吧。援藏干部蔡志坡,现任昂仁县环境监测站副站长,他说,在这里待久了,心脏啊、肺啊,往往或多或少会出点小问题。看他以前的照片,头发挺顺溜的,现在确实都发都蓬松发散,好像受气压约束的样子,远不如以前气质挺括。

  陈文珂,是昂仁县住建局副局长,好戴个帽子,这缘于他的过敏型体质,这一点从他的脸上也看得出来,经常被高原阳光晒得红红的。这次采访中他起了个“顾问”的角色,有什么问题一般找他都能有个答案或是他也很负责任的去帮忙找到答案,所以和他交流相对比较多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去从昂仁县城去桑桑镇给当地群众体检,路途漫长,大家呼吸着稀薄的氧气天南地北的聊天,说到高原反应时,老陈说,第一年探亲回家的时候,就有亲戚朋友问,适应的怎么样啊?一年了,应该适应了吧?我看他似乎“酸楚”的一笑,继续说,当时心里就苦笑,别说一年了,就算到现在三年援藏快结束了吧,爬楼梯仍然是喘的,心跳仍然一百多,所以在这里没有适应,只有习惯。后来我还专门找陈局长录了这段话,但是一对镜头,就没有了车上的那种真情流露的感觉,好遗憾。

  魏念军,现任昂仁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感觉平时一直文绉绉的。有一次采访完他以后,想用手机录个短视频。因为选背景多走了一段路,录完之后回来编辑,隐约能听到喘息的声音,才觉得在这种高海波地区,真是没有适应,只有习惯。

  张召建,现任昂仁县中学副校长,昂仁的教育相对薄弱,但是张校长说起来却是如数家珍,充满了感情。让我们虽然高原气候条件差,他习惯的还是挺好的。

马宁,现任西藏昂仁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感觉有些严肃而又不失风趣的一个人。马县长看上去胖乎乎的,但大家说刚来时,他是身体变化最明显的一个人,不到一个月身体就瘦了一圈,头发也日渐稀疏,现在虽然基本恢复,但是身体上去适应、精神上去习惯,代价也是不小的。

  毕宝锋,现任日喀则市昂仁县委常务副书记,也是援藏工作组的领队,作为年龄不算最大的“带头大哥”,感觉他比较乐观或是为了带队伍也必须乐观。他经常跟记者说点小趣事什么的。比如他说,援藏期间有一次好不容易回趟淄博,特别想吃博山火烧,去找了两次,一次是自己的原因耽误没找着;另一次是去了人家没出摊,挺遗憾的。后来有一次听说有朋友出差来昂仁,特意叮嘱带些火烧过来,结果是对方路上耽搁了些天,后来对方好不容易到了,结果自己又出差了。生生把火烧给搁坏了。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开始是觉得大家饮食上不习惯,不容易。但是另一点不容易毕书记没说,是听别的同志们说才知道的,就是,毕书记是个失眠大户,援藏这几年,几乎尝遍了各种安眠药。这一点,我也是有所体会,在昂仁住了两个晚上,第一天凌晨6点醒来(昂仁日落比淄博晚两个小时,日出也是。所以早晨6点还是相当早的),再也睡不着。第二天是凌晨4点就醒了,看着窗外空气透彻,月亮如一盏明灯挂在天上,风光如梦,却是怎么也睡不着。失眠,特别是经常失眠对身体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休息不好,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也影响身体对高原气候的适应,更容易疲劳,记者深有体会。后来了解,有失眠现象的不止毕书记一人,几乎基本每个人都有,这是记者比较深刻的一次亲身体会到他们的不易。

  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共有8名同志,因为有两名同志因事身在外地,我们没有见上,也是挺遗憾的事之一。

  第四次对援藏干部印象的变化,是回来以后。还是从领队毕宝锋书记说起吧,在机房里编片子,偶然看到资料里他以前的镜头,忽然觉得,呀,变化怎么这么大呀。那时的他,头发还有些造型,气质也比较轻快。再看三年以后的他,则成熟、稳重了许多。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些许疲惫,还有一些沧桑。后来仔细比较,才觉得三年下来,大家每个人都沧桑了一些。

  还有一点,采访中我们多次遇到,就是正说着一个话题,忽然中途卡壳,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或者想不起来。大家都挺不好意思的。然后他们解释,在昂仁待了三年,有时候会变得好忘事儿。我想,高原稀薄的空气,长期缺氧的感觉,可能会是原因之一。没多久他们就要回来了,而且很快就要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去。窃窃的以为,一开始的这段时间,同事们一定要“善待”他们,可别因为记忆的问题,责怪他们呵。

  他们去时需要适应、需要习惯,回来也一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唐守辉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李永健 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