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高山清渠》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淄博籍出品人奉献党员英模荧屏力作
8月1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召开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专家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中国视协,中组部,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出品方北京利畅天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主创代表出席研讨会。
电视剧《高山清渠》取材于“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真实事迹,是淄博籍青年演员赵璁担当出品人的精品力作。7月16日至31日,该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感动了荧屏前的每一个观众,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一致好评。与会专家就剧作对当代愚公的成功塑造以及此次热播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
张红军(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
《高山清渠》通过反映黄大发先进事迹,让广大党员群众了解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历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党员教育教材。党员教育教材应该有大制作,在坚持政治性的要求前提下,还应该具备权威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让广大党员和群众看了以后心里真服气,真跟着你走,这才是优秀的教材,《高山清渠》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赵小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负责人):
《高山清渠》是继《大山的女儿》播出的一部同类型的电视剧,两位支书都是时代的楷模,都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做基层支部书记的工作,我们觉得这两个人物形象都非常真诚、真实,而且质朴。英模人物的创作,难度一直非常大,很容易造成主题先行、概念化,《高山清渠》黄大发同志的形象和这部剧整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该剧弘扬了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价值,并将人物形象塑造根植于泥土中,一锄一凿间展现平凡山村人的伟大脱贫实录,是对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动阐释和艺术表达。
何建明(原著作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黄大发的独特性是在于默默无闻的一个老共产党人,他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大白米饭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付出这么大代价,特别让我感动。这里边就是强大的共产党人的力量,黄大发共产党人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跟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推翻三座大山的精神具有相同之处。这个剧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牢牢把握着共产党人的形象。但是从艺术创作角度有一个难题,关于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的影视题材有很多,黄大发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的形象,能不能站住脚?实际上我心里没有底,看完了以后我说能拍到这个样真是不容易。共产党人最好的形象,就是最有党性,也更有共产党温柔的人性,我们要寻找表现这样的典型,拍出更多的片子,更好地宣传共产党人的形象。
赵璁(电视剧《高山清渠》出品人):
作为《高山清渠》的出品人,我真的非常荣幸公司的电视剧作品,能够这么比较完整地演绎一位时代英模的故事。看到大家因为受到黄大发的鼓舞和激励,我们所有的坎坷、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大发一辈子一条渠,用血肉之躯和当代愚公精神,带领整个村子改天换命,拔掉了穷根,故事高扬着一种前仆后继、虽九死而犹未悔的集体英雄主义品质,这种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我们必须去讴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精神,所以公司下定决心向黄大发修渠那样,一定要做好做精这部电视剧,讲好英模的人生故事,这也奠定了公司创作的价值取向和基调,从最初何建明老师的报告文学《山神》,到雷老师的《高山清渠》,我们只拿到了前5集剧本就果断地决定一定要倾全力做好这个项目。我们跟黄大发算是一场旅行,对我和我们团队的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开始。我愿意在今后的创作中,把目光投向更多普通人。
雷献和(兰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电视剧《高山清渠》编剧):
从2019年初,接受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授予的任务以来,黄大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中和脑海中,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英模典型的创作很难,尤其是老支书现在还健在,怎么把一个英模故事、英模人物转化成一个艺术形象,怎么把一个平凡的事件转化成激动人心的艺术故事,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考验。几十集的电视剧没有一个个的激动人心的故事来抓人,或者是典型饱满的人物形象来影响人、感染人,是不能够成立的。
我们也是在那个时代里诞生成长的,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犹新,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找到了要体现“真诚、真心、真情、真功”,我觉得我们的创作当中体现了这四个“真”,扑真诚之心、起真诚之力、抒真挚情感,把老支书的喜怒哀乐、悲伤痛苦演绎成一系列故事,把人物推到这个高度上。当然,电视剧毕竟是一个遗憾的艺术,28集的呈现,确实感到有很多不满的地方,我真诚的期待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给予我们很好的指点,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创作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李准(文艺评论家):
《高山清渠》用艺术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国当代愚公引水的故事,按照他的题材和主题来讲,这是一个英模题材,又是一个当代农村题材,这两个题材都比较难拍。英模题材难拍,真名实姓的英模更难拍,生活原型还健康在世的就难上加难。这个片子的拍摄成功,对于原型还在世的真名实姓的英模题材的创作有三个突破。
一是黄大发英模形象本身的塑造成功。原创何建明的原著,编剧雷献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发现,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还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现代性于一身,加上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特有的质朴、坚韧,集中体现了认准目标之后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住,一直向前的内在激情。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出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黄大发塑造的形象就是典型的为人民谋幸福。三是光荣革命传统的现代转换。再优秀的传统,都要实行现代化转化,创新性发展。《山神》打了底子,黄大发是认准了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但他并不是没有局限,他毕竟那样一个出身,他开始不识字和科学技术,对大自然本身的认识困难,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费了那么大的劲,一锤一锤敲出来,但是没有估计它会漏水,现代科学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我在看的时候觉得怎么还不提出这个问题,这个时间都得有精确的计算。这一笔非常精彩,到最后大家非常高兴,只丢了一碗水,最后引的天河水,这就是传统美德共产党人初心,光荣革命传统的一种现代性转化,这就是当代农村共产党员的形象。同时对真名实姓英模题材创作模式中间常见的好人好事连缀、无冲突论的困境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人物性格的刻画,一定要在碰撞中间发挥。这个戏从一开始创了一个纪录,缺水的冲突,人和自然的冲突。姑娘出嫁之前要求对方弄一车水洗一个澡,洗脸成为一种奢侈,一个姑娘要洗脸需要好几个小伙子一点点匀出自己喝的水给她,把缺水自然矛盾写到了极致,这笔贯穿到始终,从头到尾所有的矛盾都围绕缺水来写。剧中还有和落后的封建迷信的冲突,从1953年开始,这是一个偏僻的山区,迷信风水不能动祖坟,德保爷这么好,但是迷信。还有吴瞎子的装神弄鬼,写了黄大发的与时俱进,引到他跳崖,他不敢跳,一下子就揭穿了,这个矛盾写的很尖锐。和剧中衙门作风的矛盾,比如说陈大任,原则上是一个好人,官僚作风,一旦恢复工作肚子挺起来。还有水利局,不让他进大门等等。写的最锋利的是第四个矛盾,和上级调查组的冲突,一个是联合调查组王先进,出于个人偏好和利益,他偏听偏信,处分了好几个干部,一个是后边也有一个调查组。还有跟坏人的至少跟品行不端的人的冲突,自始至终两种人格的较量,短短的28集有5大冲突,在英模题材中间创了纪录。一个戏三方面的突破,人物形象精神世界的新发现,无冲突论的突破,有这么多来自生活的细节,非常精彩。
胡占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这部戏有几个大的突出优势:第一它是一个好题材,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更是一个党员教育宣传片,把一个新闻人物、党员形象变成一个艺术形象,而且还是一个健在的英模,首先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除了可敬,他还可亲、可学、可做。第二个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厚重优质的原创文本,实力派一流的智慧编织。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不出大格,不违反真实的历史事实,同时给我们有足够的美学创作空间和虚构空间。
黄大发的创作难度是,它的历史跨度很长,30多年从青年小伙子一直到最后的老人,应当说无论对于编剧来说、对于表演者来说,都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大喜大悲、命运起伏跌宕,但是无论如何,他的一条执着的理想,他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创作应当说比较难,一处不慎就会招致很大艺术形态的损失。
这个戏吸引人的地方,特别是同类题材当中,矛盾冲突比较密集,也就是说扣子比较多,看点比较多,很好解决无冲突、无矛盾的问题。所谓的冲突都是小冲突,顶多内心冲突或者是小范围冲突,真正的对立面就没有了,消失了对立面艺术张力就没有了,看点也就没有了,但是这部戏不一样,矛盾冲突很密集,一集里边我看得有三四处这样的矛盾,而且矛盾的对象又在不断的变化,矛盾的性质也在不断的变化,很少有重复,我觉得这体现了编剧的功力,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人物交织在一起,你也看不出痕迹来。这个戏在艺术处理上,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纯熟的艺术手法。
总之,这个戏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怎么写好英模、怎么写好真人,应当说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范本,值得我们行业内,电视剧艺术创作方面认真的总结、认真挖掘,让这个戏将来变得更好。
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文 / 刘培国)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李永健 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