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诗境丨《千古一帝秦皇陵》
——大爱淄博•市井诗境原创文学有奖征文活动
本次征文活动是为了给与广大文学爱好者、朗诵者一个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让文字的美带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感悟;给淄博的文化增添重彩浓墨的一笔。本次活动以公平公开为宗旨,让大家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同台竞技。我们期待您的参与,盼望广大文学爱好者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充满正能量的自己,咏诵美丽淄博、好客山东、锦绣中华的美好愿景。
征文要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山东历史文化、淄博美食美景、市井文化、地域风情等题材;内容积极向上为主,讴歌时代变迁,参与作品包括精品诗词(诵读)、散文等可以诗配图等多种形式表现。优秀作品在《淄博声屏报》刊登;获奖作品在齐点淄博展示。
奖项设置: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十名;三等奖二十名;优秀奖若干名。
主办单位:淄博市文联 淄博市辞赋家协会 淄博市诗歌学会 《淄博声屏报》 淄博大爱文学交流中心


千古一帝秦皇陵
作者:石峰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长安(西安),正所谓“长安自古帝王州”。长安城内文物古迹俯首皆是,尤其是帝王陵墓为最多。在众多的帝王陵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赢政的陵寝,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临潼区5公里的骊山北麓。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陵上树木覆盖,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青山。
骊山山脉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总面积达2359公顷,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整座山体酷似一匹飞驰的骏马。骊山断层错落沟壑纵横,最高峰九龙顶的海拔1301.9米。山峦叠加下孕育岀许多河流,秦皇陵就座落在河流形成的冲积扇上,秦皇陵与整个骊山融为一体,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观念来看,这都是建造陵墓的上佳位置选择。
我曾先后三次登临秦皇陵游览。第一次是1992年6月厂工会组织职工到西安临潼疗养;第二次是1998年9月参加山东企业文化在新疆吾鲁木齐举办的年会,返程路过西安;第三次是2018年4月参加全国在西安举办的散文笔会。第一次和第二次同行的几位青年对登陵不感兴趣,因为始皇陵只是一座五十多米高的荒冢,只有我急匆匆登上陵顶,观看这雄伟壮观唯其独尊的头号帝王之陵。记得那时候陵墓四周并沒有什么建筑。可第三次走进陵园,宽阔的广场上方砖铺地,四周青草茵茵,鲜花盛开,博物馆、陈列馆矗立四方,广场中央还巍然立起秦始皇高大的塑像。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身佩宝剑,气宇轩昂,挺胸昂首,雄视远方,再现了始皇帝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
广场上彩旗猎猎,迎风招展,身装锦袍秦服的文官武将们正在巧布奇阵,列队武士长戈短箭,金光闪闪,美丽的宫女步履飘逸,舒袖轻舞,原来这里正在进行秦朝礼仪艺术表演。看着这些展现着大秦歌舞风韵的精美艺术,仿佛一下子将我们帶入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历史场景。
秦始皇赢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杰岀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统一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赢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来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13岁。前238年,平定长信候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呂不韦,开始独揽大权。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一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搖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廵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由于秦始皇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挚誉为“千古一帝”。
在古代,陵墓的规格往往跟墓主人的身份息息相关,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陵墓就显得十分豪华,其规模和高度都是东周时期以来的巅峰。在古代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天空共有九层,如果把天上的玉皇为最高一层,而秦始皇认为自己跟天空比高度,甚至可以凌驾于天地之间。所以他想把自己的陵墓修到999尺高。然而当时修建这项巨大工程是很难以达到的。而秦始皇陵墓最终高度近似一个方形,它在《汉书楚人王列传》中曾有记载: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之中,高度是在500尺左右,而500尺在现代人中就是115米。
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但陵墓却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之所以这样做,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秦始皇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秦始皇先祖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帶,他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所以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再者,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岀来,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此外,从堪與学上讲,秦始皇陵南有骊山,北有渭水,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是一处极为理想的皇陵墓地。
秦始皇陵墓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历时39年。胡亥继位后,就将赢政的遗体安置到了地宫之中,还启用了四十万民夫为地宫进行封土。丞相李斯亲自主持陵墓的修建,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80万人,加上后来不断投入的劳工,总人数可达300万。当时秦国鼎盛时期也只有2000多万,单单修陵的人就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其难度绝不亚于修建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李斯曾亲自对秦始皇回奏说:秦陵地宫“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作为丞相修建帝陵的负责人,李斯不可能给皇帝说假话。因此,秦始皇陵的地宫是有巨大空间的。
据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孥矢,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就是说秦始皇陵的地宫不仅很深“穿三泉”,其里面埋藏了奇珍异宝,地宫核心的布置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宫顶部有模拟日月星辰的装饰,里面按山川地理的构造,由水银填满地宫地面的沟壑,模拟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展现出江河湖海的壮丽场景。始皇地宫的天文图象,为了达到逼真的程度,这种天文图象可能还会用类似于夜明珠一样的装饰品打造辉煌的“点点星空”。由于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巨大,这种辉煌的地下天空,其壮观程度是后人难以想象的。古人的能力和聪明才智,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雄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说,整个秦始皇陵地宫就是一个迷你的“人问世界”。秦始皇即便驾崩了,也要以另一种方式统治着他亲手建立的大统一帝国。
翻开史书,提到骊山始皇陵墓督造者只有李斯的名字,其实李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位罢了。李斯担任丞相的时候,己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未期。按照时间推算李斯接管皇陵后距离完工只剩下五年的时间,其实在之前的三十多年中,皇陵的主题构造已经全部完工,李斯只不过是充当验收者的角色罢了。那么,真正的督造者是谁呢?赢政年幼时,丞相吕不韦掌握秦国大权,即使是登基初期,秦始皇也沒有真正做主,建造皇陵这样的大事自然是吕不韦说了算,从皇陵的构造来看,很像是吕不韦的手笔。在吕不韦之后,李斯才出面在最后几年接手,此时秦始皇也已经独揽大权,李斯又很懂得揣摩上意,在设计中加入了秦始皇的心意,因此这座皇陵可以说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
秦始皇陵大致分为几个区域,依次为外城、内城、地宫等部分,结构层次分明。按照“视死如视生”的原则,将咸阳宫搬入了地下,其中地宫是整个陵墓的核心区域,相当于现实世界的宫城。此外内城设施密集,整个陵墓由两个小长方形的城垣组成,中间有着一道东西的夾墙,将内城分割成两部分。
起初,陵墓封土有数百米高,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如今现存76米,不过这絲毫不会影响到地下建筑,核心的东西都深埋地下,等待人们探索的足迹。2017年针对秦陵的发掘有了新的发现,周边的许多埋葬坑相继岀土,大大小小共有400多个,其中面积最大的足足有上千平方米,即使放到现在秦始皇陵也是一个让人赞叹的伟大的工程。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了千年的7000多件陶俑发掘岀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岀古代艺术和艺术成就,以整体排列在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气势磅礴,体现岀古代高超的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
自古以来,丧葬礼仪作为礼法表象,伴隨阶级而造,王孙贵族不仅生前一生显赫,还将这显赫帶到地下,修建了可以媲美地上宫殿的华丽陵墓。秦始皇陵墓规模如此宏大,奢华无边的陵墓里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古玩文物,其中所放置的财宝更是价值连城,自然也引来了无数盗墓者不惜铤而走险。那么,始皇陵是否有盗墓者进入其中盗窃过呢?
秦朝未年,楚汉争霸。项羽在与刘邦军队对峙于广陵地区之时,刘邦当众宣读了项羽的十宗罪名,其中之一就是说项羽指挥自己的兵将焚烧秦皇宫殿,盗掘秦皇地宫,掠夺财富无数,并且尽数据为己有。汉代著名学士刘向在《谏营昌陵疏》一文中也曾叙述此事,不过刘向的说法略有不同。班固所著《汉书.刘向传》中对此事的叙述则更为详尽,对于项羽浱遗进行挖掘的人数时间都一一描述。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渭水注》中,是这样写的:“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后来,在魏晋时期及新莾未年赤眉军,唐朝未年黄巢及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温韬也都有盗掘秦始皇陵的记载,只是项羽名声最大,在民间还流传着相关绘声绘色的故事。古代的各类史料对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墓”这一事件有很多描述和记载,所以古代的史学者们不但很少提出质疑,反而不断加以援引。令后人看来,摧毁并盗掘秦始皇陵墓的人就是项羽无疑。
但是,上世纪70年代,现代考古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骊山附近挖岀了保存十分完整的兵马俑和铜质马车,既然史书上记载项羽焚烧宫殿,洗劫地宫,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摧毁这些象征着秦始皇权力的器物?拋开史料记载的事实,我国现代考古学家从秦始皇陵地宫挖掘岀不少贵重饰品,它们并无絲毫被损坏的痕迹,项羽为什么不取走这些贵重的物品呢?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帝宫中的江海河流由水银汇聚而成,虽然皇陵地宫中“水银河流”的走向无法得到准确的判断,但按照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情况,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河流”的分布很可能按照中国秦朝时期地图长江、黄河的河道做设计。所以考古学家对土圵的考察就是验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勘测结果表明,从皇陵正中央位置取土样本,所含的水银标准超过了普通土质的300倍,并且大面积分布。而这种反常的水银超标,就是由于地宫中“江河湖海”中的水银发挥导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地宫仍然处于封闭状态,因为在长久的封闭中,水银才会影响到附近的土壤。
事实上,由于秦始皇陵墓构造复杂,机关重重,当时项羽想要挖掘恐怕也难以得偿所愿。所以他喷而烧掉秦始皇陵墓的地面建筑,帶走了能夠找到的所有财宝。因此,司马迁并未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过此事。只有在《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列岀项羽罪行:“掘始皇帝冢”。项羽与刘邦争霸天下,实乃是不共戴天之仇敌,刘邦此言能否属实?
多年前曾见过报纸有关报道,我国有史以来对秦始皇陵进行投资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首次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堪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始皇陵墓之迷己经解开了。
地宫在那里?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现已深明地宫就在陵园堆土之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
墓室是否完好?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宫墙及门道封堵完好,墓室无损与此密切相关。
地宫有无水银?地宫内确有水银存在,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己经得到了证实。
陵园原来有多大?陵园和从葬范围,东西南北均为7公里半,总面积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北京故宫,其中陵园面积8平方公里,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墓四周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坑之外,还有陪葬墓、刑徒墓和马厩坑、珍禽动物坑等400多处陪葬坑。
秦始皇陵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象征着我们泱泱中华的灿烂文化,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因此,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值得我们所有人骄傲!
三次登上秦始皇陵,三次都令我感慨万分。秦始皇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皇帝,他也是世界上的霸主,那怕隨着时间的流失,他逐渐远离了霸主之位,但是他所留下的千秋功绩,至今仍然被人们深深的铭记。
但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覆灭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吋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了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唐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的诗说得好:“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是啊,秦始皇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那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不管什么王朝,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必定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作者简介:
石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当过兵,做过工,从事过记者编辑工作。业余创作50年来,在全国报刊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1000余万字,出版报告文学集《一代天骄》《一代风流》《太阳神》;中短篇小说文集《清清的玉女河》;散文集《清明祭》等。作品选入多种版本,在全国省市60多次获奖。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李永健 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