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桓台:从田间到餐桌 数字化升级农业产业链
9月13日,中秋小长假后上班第一天,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正熟练操作着设备,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梨花面业是桓台县重点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之一,集加工、研发、仓储、贸易、餐饮全产业链为一体,年处理小麦能力80万吨,加工挂面6万吨,小麦仓储能力15万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从田间的一株麦苗到工厂的一袋面粉,再到一块精美的蛋糕,小麦的加工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在桓台县,从选育优质品种,到标准化管控种植,再经过下游深加工成为摆上百姓餐桌的美食,数字化贯穿了农业全产业链条。
智慧农业 粮食种植华丽转身
唐山镇,中化集团数字化示范农场。
阳光下,3000亩示范田一望无边,一人多高的玉米秸上果实累累,收获在即。
“今年雨水旺,夏玉米丰收已成定局!”中化先正达农场项目经理申光磊站在玉米田垄上,手里端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田间物联网系统仔细查看玉米长势。
这一片是150亩的育种田,乍一看差不多,其实里面大有文章。“每隔6行一个品种,一共种了23个不同品种。经过2-3年的试种,长势弱、产量低、容易感染病虫害的会被淘汰,最终选出适合当地水土的高产优质玉米品种。”
在充满芬芳气息的玉米田里,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物联网传感器和各种监控设备,田间的空气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_2浓度等物理参数,经过无线以及光纤同步传输到手提电脑的智慧农业平台上。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秋季土壤墒情对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有针对性浇水、除草、施肥、杀虫,保障了玉米的优质高产。同时,智慧农业平台还能提供精准的农业气象指导——包括2小时短临降雨、48小时气象预警和15天长期预报,便于抓住合适的窗口期加紧作业。
通过科技力量,显著提高了农事作业效果。智慧农业不仅实现了苗情、墒情、病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识别,还显著提升生产潜力。祖祖辈辈辛勤耕地的农民,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早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通过田间物联网种出来的智慧玉米,产量稳定,品质更高,经济收益更是获得大幅度提升。
除了品种的试验、筛选以外,中化集团数字化示范农场大部分土地用作订单种植——与省内外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供货合同,根据需求确定种植品种,待作物成熟后,把原粮交付完成订单。
仅仅在桓台当地,粮食深加工企业就有几十家,根据合作协议,为粮食从田间到车间搭建“点对点”供给平台,既保障了企业生产所需,又带动每亩耕地综合收益的提升。今年,农场收获的3000亩夏小麦,全部是“济南17”“石栾02-1”等优质品种,其中绝大部分在种植之初就已经被面粉企业订单收购。今年即将收获的玉米也被订购一空。
耕种希望,收获美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革耕种管收和经营方式,大力推广订单化种植,提高粮食的附加值,确保粮稳、农富,智慧农业让粮食种植实现了华丽转身。
品牌突围 融合发展全产业链
一头连着田间地垄,一头连着餐桌消费,被称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加持下,站稳生产加工领域,借助品牌突围,进军餐饮市场,逐步向全产业链趋势发展。
梨花面业就是一个代表。目前,总投资2.4亿元的50万吨优质小麦深加工提升改造及智能配送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该项目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瑞士布勒设备、最完善的日本制粉工艺,投产后,年加工小麦能力可辐射约150万亩耕地,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5万亩。
始建于1992年的梨花面业,至今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梨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荣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与钓鱼台、台湾统一、星巴克、福建泡吧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消费理念、饮食习惯的改变,面包、蛋糕、点心等快消品成为面食市场主流,高端烘焙业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新项目投产的有利时机,梨花面业细分专用粉品类,填补空白市场,围绕中国传统面食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优、新、特产品比重。同时有效融合荞麦、藜麦、燕麦等粮食,逐步延伸产品品类,拓宽产品渠道,研发一系列养生产品,助力企业实现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们即将推出两个新的系列产品,一个和风系列,一个初雪系列,有面包粉、吐司粉,还有糕点专用粉,是紧跟市场需求、契合消费趋势的又一次产品升级。”梨花面业副总经理张莹说。
针对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梨花面业研发团队研制出了“苏杭小笼包粉”“广式点心粉”“云南破酥包粉”“兰州拉面粉”“上海油条粉”等高端特色面粉。优质小麦是产品的重要原料,随着企业小麦加工量的增加,势必会带动周边,特别是桓台当地优质小麦订单式种植,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作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桓台县在实现了小麦生产连续20年丰收基础上,着力推动粮食生产由高产向优质转变,逐步打通“优质高端品种种植——标准化绿色管控——订单收购——下游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通过深度挖掘粮食主产区优势,在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产业层级的提升带动的是农民和企业的共同增收与飞跃发展,这也是梨花面业等龙头企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的底气和强力支撑。
数字赋能 再创现代农业新优势
新城镇崔楼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大棚林立,车流不息。向西约1.5公里,是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渔洋故居。桓台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这里。
走进泓基合作社蔬菜水果采摘园,一串串通红水灵的水果西红柿压弯枝头,一根根发出翠绿光泽的黄瓜让人垂涎欲滴……在这里,不仅能吃到鲜甜可口的新鲜蔬果,还可以坐着观光车游览、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穿行在这个占地2000余亩的农业园区,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整个园区全面覆盖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均衡及配比控制,由于采用大量的数字农业技术,不但节省了人工,而且生产效率倍增。”泓基合作社理事长于昌江说。
水肥一体化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可节省化肥40%-50%,节水率50%左右;果园一般增产15%-24%,设施栽培增产17%-28%;果园平均亩节省投入1000-1500元,增收2000-3000元。
在种植区入口处,有一面气象站LED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各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多个参数,同步传输到位于研发楼的数字农业控制中心。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参与,即可根据设定条件远程控制生产现场的设备,自动实现大棚联动联控及灌溉作业。
依托中化智慧农业数字管理平台,结合关键生育期灌溉、施肥、植保等,辅以技术人员关键生长阶段的巡田、农事记录,最终达到降低种植风险,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实现作物种植、农业投入的全程可追溯,保证农产品的高产丰收与质量安全。
数字赋能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让传统的农业种植更具有科技含量。同时,数字大棚里生产出来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推向市场后更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比土培果蔬高数倍。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桓台县果里镇,去年开工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该项目是我市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区建设的龙头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将促进桓台数字农业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在山东麦吉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施现代化的“中央厨房”实现了新鲜蔬菜从田间直达车间,经过加工变成市民餐桌上备受欢迎的“土味预制菜”,一条改变传统食材供销模式、多产融合的新路径正逐渐成熟起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模式成为农业发展新引擎,实现了从田头、工厂到餐桌的一体化推进。
“未来3到5年内,将有序托管和服务县内30万亩耕地,搭建覆盖农业全链条、服务辐射全县、带动广大农民增收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赋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再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桓台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博览
编辑:鲁景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