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新农人故事:“金领”回乡种田记
齐点淄博 2022-10-08 09:27:57 阅读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种田务农的景象。但事实上,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用新农具、新技术,让传统耕作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并且还带动家人和身边的小伙伴们,不断做出新的尝试。
邵立昌:大家好,从肤色来看,我是不是已经算是个合格的农民了。你可能想象不到,两年前,我还是发型时尚、穿着西装的五星级酒店高管,短短两年,我就从细皮嫩肉的“小鲜肉”变成了“糙汉子”。我是邵立昌,南京市浦口区种粮大户邵名文的儿子。毕业后,我一直在南京市区上班,工作倍有面子,小日子过得也很滋润。为什么会选择回来呢,因为疫情,2020年大米滞销,我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对营销这块比较懂,就赶紧回来了。
邵名文:他对销售确实比我在行,疫情期间靠着社区团购蹚出了一条路。
邵立昌:这次尝试后,我就一发不可收,也彻底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回到了庄稼地,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农人”。有了第一年的甜头,我那个时候就潜心开始研究农业,当时区里正好开始搞高标准农田,要把小田变成大田,我觉得这个机会非常好。种地嘛,必须连线成片,以后大型机械才能进得去。但是我爸爸不是很赞同。
邵名文:一口就想吃成一个胖子?而且他长年在外并不了解情况,这块地以前都是薄田碎土,多少年没有种植(农作物)了。
转机来自中央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这几年,国家每年要建不少于80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把提升地力、粮食安全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中央给政策,地方有积极性,一系列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形成了一套“小田变大田”的组合拳,让父子俩的心都稳了。
江苏南京浦口区农办副主任叶兆志:政府前期投入了4300多万元,下大力气将这些零散地平整打通,连成了4248亩的高标准农田,开展“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建设,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让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低产田变吨粮田。
邵立昌:你看这稻田多平整、多漂亮,我们这块高标准农田,在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
邵名文:现在种地还有院士专家团队坐镇,我们这块高标准农田它到底高在哪里呢?地里就能找到答案。
桥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金国:我们这块田,它在智慧管理方面就很领先,应用了院士团队无人农场最新技术,可以实现田块尺度式的精准生产管理。
邵立昌:趁着浦口建设数字乡村的机遇,我打通了网络销售的渠道,小程序、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搞得热火朝天。最近还在和厂家研究进行稻米的深加工,把大米做成粮食酒、米粉,要把大米卖出“黄金价”,让更多的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