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青年王昆:让农家饭插上文化“翅膀”销四方

齐点淄博 2023-01-10 09:39:38 阅读量:

2023-01-10 09:39:38

  冬日,叶落草枯。走在有点荒凉的南山上,突然,一阵阵鸡肉香、年糕香、酥锅香飘入鼻孔。

  寻香找味。柴门上一副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南山坡上榆钱多  榆钱树下余钱落  财吉年高”。这时,从柴门中走出一个胖墩墩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满脸洋溢着笑容。

  “来的正好。尝尝这一锅刚出锅的年糕,你看,米黄枣红、黏黏的、香香的。”一层层笼屉被端下来,室内蒸汽氤氲,香气弥漫。说话的小伙子叫王昆,是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泉头村人,自称乡村青年。“别看这里偏僻,现在确是最忙碌的时候。”可不,不大的空间,却有做年糕的、蒸椒麻鸡的、煮酱香扒蹄的,就连室外的榆钱树下,摆放着一排排酥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呢。

  “这不,济南的一家企业,一下子就定了1000只椒麻鸡、5000斤年糕,正忙的连轴转呢。”王昆介绍。

  “这不就是小时候吃的农家饭吗?咋到你这里就成了赚钱的食品了?”随行的一位老者问道。“这还得靠俺妈呢。”王昆说。正在烧火的徐玉珍一下子站了起来。她说,2014年春节前,俺蒸了一锅年糕。儿子王昆就送给一些城里的朋友,没想到,吃着好吃,都回来要。俺又蒸了几锅,都被抢光了。王昆觉得是个好事儿,就对我说,妈,要不,咱就蒸年糕卖吧。结果,当年的黍米蒸成年糕都卖光了。

  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王昆就发动周边农民多种了些黍米。并给年糕起了个挺有特色的名字,叫“老太太蒸的”,没想到一炮打响,行销全国。可不,就是“老太太蒸的”,十几个老太太用手工做、用木柴蒸,味香醇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全市就有4个加工点,有100多位老太太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有钱挣,最大的都87岁了。

  “现在做吃的,可谓是五花八门了。但有情怀、有乡愁的农家饭,还是最能触动人心了。”王昆说。像我这个80后,过去是一心想逃离农村赚钱。但当看到母亲蒸的年糕这么受欢迎,一下子唤起了他乡村的记忆闸门。咸菜,叫“咱娘淹的下饭菜”,瓶子一装,又唤起了乡愁的情怀。“要让农家饭插上文化‘翅膀’,让新时代的乡村‘乡愁’饭走出去。”

  王昆所在的南山位于村南边,前些年,兴农家乐的时候,山上开了十几家饭店,后来因多种原因,饭店都不景气。王昆一家也在山上开了“葡萄兄弟”农家乐庄园,园子里有许多榆树。如今,饭店的食客少了,他们就在山上散养了一大群山鸡。“能不能用这些鸡作一些深加工?”王昆想到做到,考察市场,用花椒、辣椒为作料,包在鸡腹中蒸,花椒、辣椒的味渗透到鸡肉中,味道鲜美,取名椒麻鸡,没想到投放市场后,订单是一个接着一个。酥锅是当地一道传统的过年菜,原来的配料都是厨房的边角余料,现在的酥锅配料都是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农家产品。酱香扒蹄也是春节时备的年货,王昆都进一步进行挖掘、加工、包装,味道还是多年前的那个味。

  为此,王昆专门注册成立了山东在地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将农家的家常便饭,赋予文化味儿。如今,年糕制作技艺、古法肴鸡制作技艺均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昆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昆还专门建起了直播间,专门打造了自己的代言人“榆嫂”,全程现场直播食品的加工过程,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食客,找到了“乡愁”情怀。(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铭 通讯员闫盛霆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