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韩明向:明振兴中医志愿 向虚瘀理论笃行
他杏林耕耘一甲子,如今年过八旬依然坚守在临床和带教一线,以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救治大量患者,情系百姓健康,培育桃李天下。
他提出“虚-瘀-衰老”理论,研发中医延缓衰老药物;建立肺气虚分度分级,创制慢阻肺有效验方;创制心功能不全三治法,成为行业遵从。
他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国医大师,心怀大爱,把毕生心血和仁医仁术奉献给伟大的中医事业,成为年青一代心中的楷模。
他就是第四届国医大师韩明向。
6月21日,韩明向来到淄博广成中医参加“中医药进万家·国医大师下基层”活动,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了解大师的从医之路。
韩明向的求学之路可谓“顺风顺水”,13岁考入合肥市第三初级中学,是当年全乡唯一考入初中的学生;16岁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直接保送到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19岁时,经组织推荐到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读书。在人生每个转折点,韩明向总能抓住机遇,这缘于他的刻苦努力和家人的坚定支持。
韩明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5个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男孩,母亲除包揽农活、家务和照料孩子的责任外,还常常通宵达旦纺布、做鞋贴补家用。生活的艰辛没有消磨母亲对孩子的爱,每当韩明向周末从学校回家,走到村口总能远远地看到母亲早已在门外等着他。“母亲无私的母爱和勤劳坚韧、任劳任怨的精神,鼓舞我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了我的一生。”
大学期间,因买不起课本,韩明向只能课上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课后跟有书的同学借书校对笔记,业余时间泡在校图书馆补充笔记。为了巩固每日所学,他还养成了复盘的习惯,每晚睡前在脑子里过一遍一天的学习重点,次日早起自习查漏补缺。韩明向自谦道:“我不聪明,是比较勤奋努力那种,笨鸟先飞。”期末考试平均成绩99分、大学六年担任学习委员是对他勤奋努力的肯定。
在合肥医学专科学校求学时,韩明向主要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同时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医学理论和针灸知识。1958年,韩明向由学校安排到安徽淮北袁庄煤矿,因为经济困难,当地农民生了病负担不起药费。韩明向想到了在学校学过的针灸。他拿出一本针灸图谱手册,照着书为乡亲们免费施针。“农活繁重,老百姓腰腿疼等疼痛类疾病多,针灸见效很快。”一天,一位胆道蛔虫症患者疼痛难忍、紧急就诊,韩明向选穴足三里、内关、中脘,仅强刺激并留针3分钟,急症即缓解。患者治愈后,韩明向对中医之速效念念不忘,中医的神妙从此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韩明向心中燃起对中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当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八纲辨证”“上热下寒”“阴平阳秘”等大量中医学概念潮水般向他涌来,中西医“语言”差距之大让他一时不知所措。但他没有选择调转船头,而是乘上了中华传统文化这股东风,他说“不懂的中医学概念,我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一下就通了。”他坚定了学好中医的决心,完成了中西医思维的融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并留校任职。
“我学医九年一心就想做一名医生”,怀揣这个理想,韩明向在中医内科临床一线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韩明向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讲求一个“细”字。咳嗽之难治,从“名医不治咳,治咳必见拙”的俗语中可见一斑,韩明向认为详辨咳痰性状对确立治咳之策略尤为关键,他从多年的临床实战中练就的问诊功底,让错综复杂的咳嗽病因无处遁形。
“中医药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大问题,我一直坚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加强中医思维在临证中的运用。”韩明向这样要求自己,也带动了身边的医生。
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医院要求各科申报科研项目,那时,韩明向刚从卫生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医内科急症学习班回来,对中医治疗急症很感兴趣,于是申报了关于人参针剂的研究并获批。韩明向用实验动物造出血瘀模型,将人参提取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制成人参针剂,结果发现人参针剂能够益气祛瘀,对气虚血瘀有很好的疗效,由此也打破了人参为补气药的局限。
一天晚上,韩明向在病房夜班巡视时,询问一位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患者的情况,住院医生表示患者状况良好。然而,不到5分钟后该患者就突发急症,病房传来病危通知。韩明向查看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有粉红色泡沫痰,是急性左心衰。对此西医的处置方法是静推西地兰,但这个患者情况特殊,还合并贫血、心脏受损、尿毒症等情况,用西药患者可能非常危险。韩明向当机立断,决定用人参针剂抢救,刚注射一针患者就有明显好转,注射三针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大为缓解,竟能张口与医生正常对话。此事对韩明向用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大为振奋,“作为中药的人参能提高人体的应急能力,在急危重症时能够提高缺血缺氧内脏的耐受能力,治疗急症效果很好。”
受到人参益气祛瘀研究的启发,韩明向提出心功能不全三治法,并认为该病的病机是以气虚为本,瘀水为标。他进一步指出,左心衰以气虚为主,右心衰以瘀水为主,因此创立了治疗心衰的益气、活血、利水法。
后来,韩明向以气虚血瘀病机为切入点,开展了一项名为“老年证候调查及延缓衰老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项目。通过对779例老年人进行证候调查,他发现衰老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全身性、渐进性、衰退性的变化。他提出了衰老的“气虚、阴亏、血瘀”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研制了一种延缓衰老中药,这项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成立,韩明向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主编《现代中医延缓衰老学》,并作为唯一中医人参加第15届国际老年学学术交流会,在传统医学延缓衰老国际学术大会上作特别演讲。
除衰老以外,韩明向根据临床多种内科慢性疾病的“虚—瘀”病机提出了“扶正祛瘀”的学术观点,如在慢阻肺方面,他认为,虚久必瘀,虚瘀互结是慢阻肺发生的关键,虚瘀贯穿该病全过程,依此创制中药对症治疗。
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部推动中医脏腑研究,韩明向又一次抓住机遇,选择肺病作为研究对象又一次申报成功。根据肺气卫外、主气、治节功能减退程度,将肺气虚证量化,确立三级分度,并创制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方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研究成果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几年,韩明向多次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于各类疫情防控。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亲自指导和参与制定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临床方案,为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献智献策。
多年来,韩明向一直深受患者爱戴。跟随韩明向来淄博参加活动学生,安徽中医药大学丁健告诉记者:“正常门诊是半天,限号25个号,但是经常有复诊的患者,网上没有及时能挂到号的,还有外地来的患者,韩老师都会为他们加号,经常看到中午一点多才下班。”在广成中医义诊当天,即便坐诊超过4个小时,83岁的韩明向依旧笑意盈盈地面对患者,耐心细致地问诊开方。慕名来找韩老看病的市民王奶奶说:“他对我们老年人十分关心,看病看得仔细,他解释得好,他讲话我能听懂。”韩明向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更以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儒医风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依赖。
作为现代中医药延缓衰老学的开拓者,被记者问到如何保养身体延缓衰老,韩明向笑着说:“我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首届的几位委员,身体都保持得不错。”他提出,抗衰宜早,养生宜平。
他说,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主二便”。人过四十,肾气亏虚,则会出现牙齿酸软、咬合无力、敏感刺痛等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扣齿能够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对牙齿保健很有好处。
在韩明向看来,现代人的衰老是从45岁开始的,45岁也称为老年前期,因此抗衰老应尽早开始,最好不晚于45岁。衰老的主要证候为气虚、阴亏、血瘀。“一般人会随着增龄出现气虚、阴亏,鼓动无力,进而脉道失润,导致血瘀内停,引起机体整体性、渐进性的衰退变化。”韩明向说,老年前期为“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要注重益气养阴,二要注意活血。
“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最佳状态。想要健康长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防病于未然。”韩明向熟读《黄帝内经》,将其中的养生内容作为自己一生坚持的习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度,做到饮食平衡、动静平衡和心态平衡。
“饮食有节”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指忌暴饮暴食,二指饮食平衡。平常保养肠胃,饮食宜七分饱,自己喜欢吃的要适当少吃一点,不爱吃的也要尽量吃一点。饮食平衡主要包括食物品种均衡、一日三餐均衡、维持体重均衡。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韩明向认为,食不厌杂,样样都要吃一些,做到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粗细搭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要以粗粮为主,切莫偏食。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要经常吃一些。
“起居有常”意为生活作息要规律,熬夜、晚起、休息不足、过度劳累,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阴阳失调,容易带来各种疾病。多年来,韩明向一直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入睡。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韩明向提醒,不管是体育运动和脑力活动,都要讲究平衡,运动后都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劳逸、动静的平衡。若长期缺乏体力或脑力活动,必然会引起体力或脑力衰退。反之,运动过度或没有足够时间休息恢复,也会加速身体的磨损。
心态平衡是韩明向的养生秘诀。韩明向说,经常斤斤计较、愁眉苦脸的人往往容易患上各种情志病,“像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这类病症在中医上也属于‘情志病’,平常总是情绪不佳也是其病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延缓衰老的秘诀。
“搞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韩明向十分注重中医文化传承,认为教育当以德为先,为医当生命至上。当被问到对淄博的印象时,韩明向表示近几天看到不少中医组团来到淄博八大局附近为游客和市民免费义诊,他深受触动。“我们中医药的诊疗方法不需要像西医那样做很多的检查,重点就在问诊。现在如果市民头疼可能需要去医院做个核磁共振或者CT检查,那么以前没有这些设备没法做检查的时候,难道就不看病了吗?当然不是。”韩明向认为,中医们去街头免费义诊,包括广成中医举办此次国医大师下基层活动,对宣传和推广中医文化起到了很好地桥梁和促进作用。“我看到广成中医还布置了一个中医研学基地,能够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文化,我觉得很好,很值得推广。”(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铭)
编辑:张铭
校对:李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