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党员讲故事|建设石马水库(下)

齐点淄博 2021-04-24 09:39:41 阅读量:

2021-04-24 09:39:41

随着1959年冬季的到来,石马水库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开展,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大家的温饱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请继续收看《老党员讲故事:建设石马水库下集》。

谢新谟,博山人,1943年出生,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加石马水库建设。

1959年,随着石马水库主体工程的推进,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大坝地槽挖出来几十万方沙土,一层一层堆积地越来越高,新挖出的泥沙堆不上去,影响工程进度,大家就想了个办法,到市水利局申请了几台柴油机,制成土卷扬机,帮助建设施工。

谢新谟

 用一个铁钩子钩在小车的前嘴上,钩上以后,柴油机拉着根绳子来回转,人就在钢丝绳上打上一个扣,顺着这个钢丝绳往上走,推小车的就光挺着身子,就上去了。

但随着寒冬到来,气温越来越低,北风肆虐,天寒地冻,工地是敞开的,没有任何可以避风的地方,北风皴了大家的手和脸,稍微碰一下就有脓水流出来,尽管生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但大家建设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退,1960年正月还没过完,谢新谟和周边的基干民兵迎着北风,又来到工地,放眼望去,工地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谢新谟

在这大坝上他干活不冷,当时那个口号是:“五阳山下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这就是人的精神支撑着,那个宣传力度也高,他有大喇叭,一个当老师的,他属于宣传部门还是民政上,还是镇上教育上一个宣传员,叫石玉详是夏庄人,是博山镇的夏庄,南博山镇的夏庄,那个人宣传能力很强,嗓子也高,整天就在喇叭上,(说)哪个村,哪个人干得多好,连表扬啥的,全水库的人都知道了。

当时,北方旱情继续扩大,庄稼基本颗粒无收,粮食短缺和饥荒蔓延了我国北方大部,当时正是修建石马水库工程的关键时期,公社领导在大会上强调:“我们基层民兵舍命修水库,不能再吃不上饭,让大家饿着肚子去挖土方。”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困难,负责后勤的同志,在不增加粮食总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窝窝头变成了更加充饥的“增量发”。

谢新谟

正好那一年生活困难,发明一种“增量发”窝窝头,就是平常咱蒸窝窝头,是一斤玉米面蒸(一)斤半,甚至于一斤八两,这个时候因为生活困难,干活的吃不饱,就创造这种“增量发”。怎么做呢,先用大锅放上大半锅水,然后下上三分之一多一点的糊涂面,就是叫玉米面做成粥,之后再加上接近三分之二的玉米面,它不就稠了,这样开始再捞出来,攥窝窝头,攥成窝窝头之后再放到笼屉上蒸。

多了两道工序,能让粮食在水的作用下,体积膨胀好几倍,蒸出来的窝窝头个头更大了,吃着也更过瘾,这在当时粮食严重匮乏的时期,的确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

谢新谟

这样就是一斤玉米面能出三斤六两,这样就能吃的多,但是工作累,消化得就快,(窝窝头)不结实,虽然是增加了斤两,但是不充饥,国家可能也再补助你半斤粮食,各个村根据各个村的条件,那时候都是吃食堂,不是这一个乡镇吃食堂,都是全部去食堂打饭,拿着饭票。

凭借着向大自然宣战的勇气,大家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不畏严寒、抓紧建设,终于在1960年春天,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谢新谟

就是现在这个地方,看着比水面稍高一点的黑线,这就是10米台,就是十米,就是底下10米深的水,再往上那一块也够10米,开始就是主体工程结束后,就赶快先把远处的沙往上推, 那时候就加紧干,到了雨季怕冲了,就赶快往上推沙,推上沙护住这个土,然后再从西边的溢洪道,溢洪道是开山的,它得和山连接着,开山出来的石头就运到坝前头,再护到沙上一层,和坝堰一样,坡度小点,就这样上来,最少也得打到10米以上,结果5月份就完成了护坝的工作了,到了10米台以上,这个时候6月份下雨了, 一场雨就灌满这个水库了。

为确保水库安全防止险情发生,指挥部留下了50个基干民兵,日夜守在水库边上,面对着上千万立方的水,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关注水位的变化,生怕大坝决堤。

谢新谟

那时候没经验,国家也没经验,就怕下来大水再把大坝冲坏了,下雨了之后要是土夯的不实,它就往下沉,就会漏,因此各个村的基干民兵白天在这里干活,下雨就要去坝上观察,有领队,机干民兵领着那些人用大手灯照着,看看有没有裂缝了,有没有下沉的地方了,溢洪道水的大小了。

50个基干民兵白天护坝晚上巡查,时刻关注着大坝的变化,当时大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就临时搭建个简易棚,一切工作以保证水库安全为出发点,个人利益根本顾不上考虑。

谢新谟

我们这50个基干民兵是住在一个大的土堆里,当时修完了大坝,土堆不是很高嘛,四五米高的土堆,就在这底下扎上一个简易棚子,晚上就住在这里头,那个时候又没有塑料没有啥的,就是用干草麦秸斜坡着搭下来的,没有屋脊就在这里面住着,地下就铺上一些麦糠,周边使土坯垒起来,铺上王村席,就是集体宿舍,当时夏天来水库边上蚊子太多了,臭水多蚊子就多,咬得你晚上睡不着觉。

老一辈的水库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不计个人得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水库建设,靠的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难誓死完成任务的决心,如今,漫步在环境优美的博山五阳湖生态旅游区,当年的工程建设者们倍感光荣和自豪。

拍摄时间:2014-2015年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