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齐点淄博 2021-06-15 09:39:43 阅读量:

2021-06-15 09:39:43

图片

元培学堂“Yuanpei Academy”,首家体系化美育机构。


2013年6月20日,元培学堂“以美育人,向美而生”。自此,我们踏上了“以美育改变中国”的征程。


元,善也,始也,育也;培,养也,育也。


之所以取名“元培学堂”,是因为创始人赵孝萱希望做更基础的美育培育工作。在取名的时候,就想到了民国最先提出“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于是决定取名叫“元培学堂”。

图片

LOGO源于中国的汉字,黑体和宋体的结合,

LOGO的靛蓝,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色


我们追随蔡元培先生“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指向当代。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


最终能协调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作为美育第一品牌,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


图片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 。 “美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在今天更为迫切。元培学堂,便顺势而生。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元培学堂聚焦艺术、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领域课程,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


图片


美育是什么?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

美育≠艺术技法教育

美育≠风花雪月

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

美学,是感觉学。

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


元培的美学教育系统,循迹从感官的探索到感觉的开启,到内心的感悟与灵性的感动,从而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设计一套激发人们能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五个途径的教学系统。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针对美育的五个途径,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课程:


一、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对音乐、文学、艺术、书法、摄影、电影等艺术门类的鉴赏力与创作力。


二、通过“美感教育”,启发在生活中能从审美的角度,观察美、感受美、表达美,从而提高品味、创造情趣。


三、通过“素养教育”,从美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指向“至高的善”。


人民日报在去年也发出报道:美育是一种刚需。


图片


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图片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图片


蔡元培先生对于美育的译介和呼吁,包含着他对于国家危亡、文化没落进行挽救的努力,有着深刻的创见和持久的影响力。提倡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画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定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另外送给大家一篇蔡元培先生论述““美育”的文章。


美育与人生

文/蔡元培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图片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任命状


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


意志之表现为行为。


行为之中,以一己的卫生而免死、趋利而避害者为最普通;此种行为,仅仅普通的知识,就可以指导了。


进一步的,以众人的生及众人的利为目的,而一己生与利即托于其中。此种行为,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计较,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一己不能独利。


图片


又一方面,则亦受感情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以及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


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


图片

1921年的蔡元培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图片

青少年时期的蔡元培(蔡元培家属收藏)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它有两种特征: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有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


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赏玩之花,且有因人而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


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固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


图片

蔡元培(一排左二)时期的北大名教授:陈独秀(一排左三)、梁漱溟(一排左四)、冯友兰(二排左一)等


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绘?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厉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图片

北京大学校内的蔡元培雕塑


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所以吾人固不可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文章选自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