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这一生,为什么得去一次泰山?

齐点淄博 2024-10-05 13:39:19 阅读量:

2024-10-05 13:39:19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泰山游人如织。2024年10月1日14时至10月2日14时,泰安市统计数据显示,泰山景区接待人数8.72万人次,同比增长33.92%。今年国庆假期,泰山景区预计迎来游客40多万人次,高峰出现在3日和4日。国庆节前,有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泰山景区已接待游客660万人。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地理数据显示,我国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只占12%,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

中国山地多,但泰山却从众山中脱颖而出,成为岱宗,成为中华第一名山。要是一辈子不去登一次泰山,总是觉得会有一些遗憾。

不登泰山,就不能透彻了解中国的历史。

在史学上,中国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称作“二十五史”,这是中国历代撰写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1912年2月清朝结束。

中国历史上朝代多,但无论哪一个朝代都对泰山膜拜之。翻开《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及以后的尧舜禹时代,就有“祭岱宗”和拜祭泰山的活动。秦以来正式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共历五代九家。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直到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泰山祭祀。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泰山研究专家、泰山学院教授汤贵仁说:“泰山是古代皇帝与天地对话的地方。”

历史是一条长河,今天和过去上下连接。如今的人们只有亲临泰山,才能透彻了解中国“二十五史”背后的“密码”。

不登泰山,就不能透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文化”和“自然”这两个词的界定恰如其分,将“自然”和“文化”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有一个古老的中国哲学名词——天人合一。

据考证,“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汉代著名大儒董仲舒把“天人合一”思想推向顶峰,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泰山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泰山封禅文化所蕴含的,也反映在经济、社会、个人修身、医学等众多领域。

因为泰山高大,远古的人很早就对其产生了自然崇拜,即将泰山人格化或神圣化并崇拜之,像传说中的黄帝及其后的尧舜禹时代的“祭岱宗”和拜祭泰山活动,就是因为泰山高大的“自然性”而产生的崇拜活动。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被汉武帝接受之后,泰山逐渐演化为儒家所定义的政治文化高山,成为“天人合一”的寄托之地。

最能反映泰山“天人合一”文化特征的,是“天门”的命名。《泰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刊登泰山研究院专家刘兴顺等人文章《泰山“天门”系列地名研究》指出,泰山“天门”地名是中国文化与泰山自然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交互作用形成的极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泰山“天门”地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这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相契合),源于泰山封禅。到明代嘉靖年间,泰山景观中包含“天门”的地名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泰山南麓主体登山线路与泰山极顶两处,如一天门(红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呈现出系列化、整齐化的特点,清晰地传达出泰山历史文化的登天主题。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封禅文化所体现的国家性和泰山高大安稳的自然性相融合,泰山被寄托了“国泰民安”的家国意义。孔子非常重视《易经》,留下韦编三绝的历史典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而《周易》在《履》卦之后第11卦为《泰》卦,“履而泰,然后安”,这被认为是泰山“国泰民安”寓意的最早来源。

今天帝王封禅已经远去,但泰山“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则流传了下来。“中华泰山 国泰民安”,泰山作为“国泰民安”的文化象征,对促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不登泰山,就不能领略“人生如登山,一步一重天”的境界。

登一次泰山,如走遍人生的各个阶段,如尝遍人生苦辣酸甜,体会到历经坎坷而成功的喜悦。泰山的味道在“登”,现在中天门以上虽然有索道,有些人直接坐缆车上去,看似轻松了,其实却没有体会到“登”泰山的意味深长。

泰山从一天门(红门)开始,起势甚缓;至二天门(中天门),微微发汗,抬头方觉山巅依然遥远,困难的攀登刚刚开始;至十八盘,陡直非常而艰难之至,仿佛水到中流,也仿佛人生到了急难险阻之间;到南天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感觉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胜利就在眼前;到达泰山极顶,终于可以“一览众山小”,视野到了高处,人生也到了成熟和成功的阶段。

正是因为泰山蜿蜒曲折的攀登经历,很多人登过泰山之后,不但领略了自然风光,了解了深厚的泰山文化,也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清桐城派文人姚鼐登泰山,写下《登泰山记》;当代作家冯骥才登泰山,写下《挑山工》;李健吾登泰山,写下《雨中登泰山》;杨朔登泰山,写下《泰山极顶》。这些文章从侧面说明,不同的人对登泰山有不同的体会,也有不同的收获。有的人为泰山的美景陶醉,有的人为泰山上劳作的人感动,有的人从中感受到人生哲理,如冯骥才写的《挑山工》告诉人们: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登泰山,“一步一重天”,从一天门到二天门到三天门直至天街,每到一重天就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恰合修身的层次感。正如杨朔《泰山极顶》描述攀登十八盘时的感受:“历来人们也确实把爬泰山看作登天。不信你回头看看来路,就有云步桥、一天门、中天门一类上天的云路。现时悬在我头顶上的正是南天门。幸好还有石蹬造成的天梯。顺着天梯慢慢爬,爬几步,歇一歇,累的腰酸腿软,浑身冒汗。忽然有一阵仙风从空中吹来,扑到脸上,顿时觉得浑身上下清爽异常。原来我已经爬上南天门,走上天街。”

人生如登山,登得高望得远,但登高也同时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辛苦。不经苦中苦,就没法领略“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这正是攀登泰山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