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网民·在淄博 | 薛瑜儿:小院炊烟起 云端传乡味
2025年的初夏,博山区一处改造中的院落飘起袅袅炊烟。美食博主“薛瑜儿”正俯身调试相机角度,汗水浸湿的刘海下,一双眼睛专注地盯着锅中翻滚的酥锅。这个曾杂草丛生的院子,如今成了二十万网友的“云厨房”,更架起了一座连接故土与游子的乡愁之桥。
曾经的全职妈妈不会想到,人生转折始于一方破败小院的改造。2022年盛夏,“薛瑜儿”和丈夫在荒草丛中砌起柴火灶台,本是为招待三五好友的茶席,却在夯土垒砖间唤醒了深埋心底的传承基因——父母经营的老饭店里,那个穿梭在后厨的少女身影,那段浸润着油盐酱醋的青春记忆。
“油菌菇”是她的破茧之作。首次面对镜头的笨拙,剪辑软件里的手忙脚乱,深夜哄睡孩子后蹑手蹑脚打开台灯的坚持,重复几十次只为把一道菜做好的信念,最终化作抖音上破万的浏览量。当“我想家了”“推广家乡菜为你点赞”的评论跃入眼帘,她突然明白:那些在灶台前重复了十年的动作,原来是如此动人的文化密码。
2024年的酷暑见证着蜕变。为捕捉“六秒爆炒腰花”的香气,她顶着40℃高温反复拍摄,手臂被油星烫出的红印与蚊虫叮咬的肿块,都成了镜头外的勋章。当“这才是鲁菜正宗做法”的弹幕刷屏时,博山文旅公众号的编辑循着网线找上门,让“舌尖上的乡愁”成为博山美食的新名片。
这位家乡味道“守艺人”的镜头里,没有浮夸滤镜,只有食材与器皿碰撞的本真。砂锅里咕嘟的不仅是美食,更是漂泊者对故乡的温度想象。外地学子留言“闻到了姥姥家的味道”,海外游子私信“终于复刻出妈妈的拿手菜”,每条互动都在印证:所谓传承,是让传统在数字土壤里开出新花。
如今的小院,炊烟里升腾着更多可能。“薛瑜儿”正准备发起“助农餐桌”计划,让滞销的农产品走出这座小城;筹备的“妈妈厨房”培训课,帮助更多宝妈用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未来,“薛瑜儿”还想将鲁菜课堂搬进大学校园,让年轻人围在百年砂锅前触摸文化肌理的模样,让她想起当年父亲在后厨说的那句话:“好味道自己会说话”。
从方寸灶台到云端餐桌,这位淄博女儿用镜头丈量着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当游客循着视频来寻味,当年轻人在评论区写下“终于学会爷爷的酥锅”,那些被灶火映红的深夜都有了答案——好网民的力量,正在于让乡愁可亲可感,让传统历久弥新。炊烟起处,既是家的方向,也是文化星火燎原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