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网民·在淄博 | 交警小玉的“网言网语”正能量
在淄博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交警小玉的故事正通过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温暖传播。她用“网言网语”讲述执勤日常,用责任担当诠释职业信仰,用法治观念守护网络清朗,成为淄博好声音的“代言人”之一。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基层交警的素养,更折射出爱国主义精神与文明用网习惯的深度融合。
交警小玉是淄博交警支队的一名普通交警,从警3年,她始终坚守宣传一线。无论是烈日下的路口拍摄,还是夜晚中的集中行动,她总说:“穿上这身警服,就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小玉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百五十三期“科普视频”,她用网络语言将专业警务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安全指南”,获赞无数。
交警小玉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视频,提升群众交通安全意识。通过案例解析、动画演示等形式,直观展示交通违法危害(如闯红灯、酒驾等),帮助群众理解规则背后的安全逻辑,减少因无知导致的事故;将复杂的交规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如“一盔一带”操作指南),方便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快速掌握,尤其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学习。这些宣传视频增强了法律普及效果,结合新规热点(如电动车戴头盔立法),以情景剧或问答形式解读法律条款,避免群众因误解法规被处罚,促进自觉守法。这些宣传视频成为了便民服务指南,视频可演示线上业务办理流程(如12123APP使用)、事故快速处理步骤等,减少群众跑腿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这些宣传视频拉近了警民关系,小玉以亲切形象出镜,用幽默语言或本地方言拍摄,打破执法者刻板印象,增强群众信任感,使安全宣传更易被接受。这些宣传视频科普了应急知识,传授突发情况应对技巧(如交通事故自救、恶劣天气行车注意事项),提升公众应急能力,间接挽救生命财产损失。这些宣传视频促进社会共治,视频中鼓励群众举报违法(如占用应急车道),形成社会监督氛围,同时普及监督渠道,推动全民参与交通治理。模仿“网红话术”制作《小玉说交规》系列,用“安全带是保命带”等魔性口号强化记忆,可能引发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此类创新宣传既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又能精准覆盖不同年龄段群体,实现交通安全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责任不是口号,而是“关键时刻顶得上”的行动。小玉的“网言网语”背后,是基层民警“人民至上”的初心。
小玉的短视频浏览量近千万,她善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宣传。在“红军小长征”中,她以“冲锋号”为背景音乐,剪辑了交警护航重大活动片段,视频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日常生活中她联系实际:“就像红嫂支援前线,我们交警的‘前线’就是马路——保畅通就是保民生!”这种“接地气”的类比,让年轻网友直呼“破防了”。 爱国主义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立足岗位、传递温度”的自觉。
小玉将交通法规改编成“网络顺口溜”:“骑电车戴头盔,不闯红灯不违规;转发谣言要三思,小心法律来找你!”这种“普法+网感”的形式,让严肃的法治宣传变得生动可感。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用网言网语守护正义”的实践。小玉的每一次发声,都在强化网民的法治理念。
小玉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坚持“内容有边界,表达有温度”。她的视频从不博眼球,而是聚焦真实故事:帮外地游客修车、助学岗帮小朋友找妈妈、与环卫工人共享雨伞……这些片段配以“淄博式幽默”的解说,如“今天又‘捡到’一个小朋友,希望下次捡到的是男朋友”,让正能量传播“润物无声”。 发起“文明淄博随手拍”话题,鼓励网友曝光不文明行为,同时倡导“理性发声”:“批评可以犀利,但拒绝人身攻击;点赞不用犹豫,让善意循环。”这种引导有效减少了网络戾气。
文明用网不是约束,而是“让善意被看见”的智慧。小玉的故事证明,正能量也能成为“流量密码”。
小玉现象的启示
交警小玉的“出圈”,是淄博善用网络语言讲好城市故事的缩影。她的责任担当、爱国情怀、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新时代警察形象。正如网友评论:“她让我们看到,正能量可以这么潮,法治可以这么暖,爱国可以这么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小玉这样的“网络使者”,用有温度的表达传递核心价值,让“好声音”真正抵达人心。而这,正是“好故事”的力量——它不仅是淄博的,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