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背后:山东人才的发展密码
齐点淄博 2024-11-11 11:20:38 阅读量:
“从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到亚洲最大的滚装运输船,山东强大的产业链条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体系,为工程师研制‘大国重器’提供了坚强保障。”近日,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安装班班长杨德将表示。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从业20余年攻克100余项关键技术,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
近年来,山东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推进“四链”融合的“1241”支撑体系,实现要素有序流动、政策同向发力,为赋能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日前,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青岛科技大学榜上有名,4项单项合同金额过亿元,列全国高校首位。作为“四链”融合的典范,该校依托化工、材料等优势特色学科,与企业协同攻关、培养人才,加快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应用。
3个领域类国家创新中心、11条标志性产业链、41个工业门类、2.6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科技型企业……这组数据,反映了山东推动“四链”融合的成果。
“由我校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齐鲁制药、威高集团等3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医养健康共同体,紧盯医药企业技术需求,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等产业集群创新链前端集成攻关,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全力推动医养产业迭代升级。”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思金表示,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新药成果已实现转化,合同额2.04亿元。
聚焦融合发展,山东打造多方协同的新型人才发展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在集聚创新资源、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作用,牵引带动“四链”深度融合。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介绍,对标山东11条标志性产业链、“十强”优势产业集群、“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山东积极布局建设现代海洋、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4个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47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20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7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打破学科壁垒、部门界限,“四链”融合赋能产业升级。通过深化融合、加强高水平科研攻关,近3年高校过亿元成果不断涌现。
我省还积极打造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前沿领域,遴选30家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利用3年时间集中支持,力争在一流创新人才集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能力提升、项目孵化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形成良好示范。
“山东新能源建设与开发全国领先,我们为解决新能源可靠并网控制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张承慧表示,团队已在政府支持下,联合企业完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我省把响应产业创新需求、解决产业实际发展难题,作为推进“四链”融合的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才引领发展效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
山东升级实施“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3.0行动,让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和“答题人”,围绕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组织专业团队到企业“一对一”梳理凝练攻克技术难题、标志性领军人才引进、企业紧缺人才培养“三张清单”。近3年累计发布揭榜项目611项、榜单金额近30亿元,项目揭榜率达56%,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207人,切实为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同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行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介绍,山东打造集需求发布、转化交易、中介服务、科技金融、中试熟化、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山东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大市场已进驻科技服务机构751家,企业4.5万家。今年以来,大市场挂牌交易科技成果800余项,同比增长3倍多,预计今年市场交易额超过10亿元。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