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新记者眼中的活力淄博

齐点淄博 2020-08-29 09:18:21 阅读量: 来源:海报新闻

2020-08-29 09:18:21

啤酒节、麦田音乐节……近期的淄博,活动多的让人眼花缭乱,这还是生活多年的那个淄博吗?

  我常常觉得,自己虽然在淄博长大,却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淄博人”。过去二十几年,“淄博”两个字,可能只是无数档案栏里,不得不填的一项。

  它是别人口中的“老工业城市”,它被称为齐国故都,它饱含改革、创新与开放的文化基因……回到淄博一年,因职业关系,我才开始真正开始理解这座城市,也在一路行走与交流中看到了它的活力与变化。

  这是一个让年轻人越来越爱的城市。

  从一碗荤素搭配的小面,到一串冒着油花的烤串;从烟火晃动的大排档,到琳琅满目的陶琉小铺,每当夜色笼罩在这个节奏不紧也不慢的城市,你会忍不住去淄博的夜市逛一逛,月亮猴、水晶街、黄桑滋味……13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10个精品夜游线点亮了淄博夜经济。

  当一大杯洋溢着雪白泡沫的啤酒举过头顶,啤酒节裹挟着琴海的激情抵达淄博。耳边是喧嚣的音乐,和远处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用微笑打个招呼,仰起脖子,伴随“咕咚咕咚”的声音,一丝凉爽从头到脚。

  薛之谦、痛仰乐队、Carsick Cars……在紧锣密鼓的9月,没想到淄博麦田音乐节竟然官宣了,9月19日至20日,将在孝妇河湿地公园阳光沙滩上正式开启。消息一发出,朋友圈里好不热闹,有羡慕,有溢出屏幕的期盼。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打卡的音乐盛宴。

  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淄博,我想,开放、品质、活力,它当得上。

  以前,无意间谈起对淄博的印象,一位朋友曾如此描述,“怎么说呢,淄博就像是一个中庸、亲切的‘大叔’,毕业回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她说,这是5年前自己从淄博火车站出来时,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话,“没有多少‘色彩’但胜在让人安心。”

  或许,对大多数在外求学的年轻人而言,家乡就是一个有根且坚固的“象牙塔”。去年6月毕业回来的时候,我其实就是这样的心态,不算晴朗的下午,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从火车站走出来,焦急地寻找着一份熟悉又陌生的归属感。

  而第一份实打实的归属感,来自去年12月2日《淄博人才金政37条》(以下简称人才金政)发布会上,因采访报道的需求,我把一本不到20页的宣传册反复研读了很多遍,自身感慨与受益的同时,也把这项政策推送给身边的朋友和同学。

  当然,单单一项补贴政策肯定不足以把在外扎根的青年人才招揽回来,除非,再加上合适的岗位。人才金政中,人才专项事业编以及“名校人才特招行动”,恰恰就把这两条橄榄枝统统递了出去。参加过火爆的校园招聘会,也采访过首个返淄落编的人才,更看到一批又一批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才来到这片土地上,因梦想而扎根,成长。

  北大博士高锟入职淄博职业学院,希望用所学和积累服务家乡城市空间打造;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董俊杰,成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工作专班的一员;淄博市鑫泰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朱建华,打拼三年后从青岛回淄博就业,享受着政府和企业双重政策红利……后来,我慢慢发现,肯扎根这里的人,都有着与淄博不谋而合的气质:有活力、敢创新,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干事创业的精神气儿。

  如今,我们这批回淄来淄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淄博城市发展合伙人。现在想想,这个称谓似乎与深圳极具认同感的“深份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一个人通过一个小细节,就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触及对一座城市的热爱与认同,我想,这座城市在将来也会给予人更大的幸福感。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前不久,淄博公布了一组招才引智数字:今年1-7月份,淄博完善大学生招引机制,共开展5批“名校人才特招行动”,新引进大学生达到19437人,完成全年3.2万人目标任务的60.7%,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正在集聚这里,成为淄博城市发展合伙人。

  有句话说,城市也有年龄,越“年轻”便越有活力。上看政策,下看环境,如今,这个有着无限潜力的城市,正在用行动践行着一句话:让年轻人,更爱这座城。(张雪)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