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用一半的篇幅解读淄博“蚯蚓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广大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
在淄博市就有这样一名扶贫干部,他热爱乡村,8年时间,坚守在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他执着扶贫,在他带领下,四个村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他松穷土、拔穷根,是百姓眼中的“蚯蚓书记”;他就是淄博市派第一书记——刘昌法。
10月5日晚,《山东新闻联播》在“幸福的起点——脱贫攻坚一线蹲点报道”专栏中,用长达10分多钟的篇幅讲述了刘昌法的故事。
你给我砸了屋。
谁给你砸了屋?
你。
这是修路。
谁让你给修路来?谁让你给大家修路来?
在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因为修路的事,“市派”第一书记刘昌法和村民胡立春吵了起来。路,是村里今年争取到300多万元扶持资金为发展民宿要打通的产业路。但刚刚开始动工,滚落的石块就砸到了胡立春家的房子。
那么你给我翻盖屋。
谁给你翻盖屋?
你看你提这些无理要求,还给你翻盖屋。
两个人争执不下,胡立春气愤地走了。可修路的事不能耽搁,第二天,刘昌法趁着农忙间隙来到胡立春家做工作。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我这过去转你屋头看了看,那空心砖就是那个底子那么薄薄,这么个小石头就砸破了,那个使水泥抹上就行啊。
从昨天的剑拔弩张到眼前的心平气和,慢慢沟通下来,胡立春的态度开始转变。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村民 胡立春:
给我俩钱我(自己)就解决了,你不给我(钱)拉倒。修路筑桥,这都是对老百姓都有好处的事。说话都商量来那事就好办了。
这是刘昌法担任第一书记的第8个年头,东东峪村也是他任职的第4个村。去年,他来到这里后发现,全村298户村民,有一半曾是贫困户,其中90%是老病残。依靠政策兜底,虽然基本实现了脱贫,但一直没有稳定增收的渠道。看到村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他萌生了带领大伙做民宿的念头,头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路。做通了胡立春的工作,刘昌法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当一个农村干部,得学会吃苦、吃亏、吃气。
为了修路,今年已经56岁的刘昌法没少和村民拌过嘴。但修的路多了,也慢慢打开了通往群众心里的路,他在驻村日记中这样感悟到:
我深深体会到,对待群众只有坦诚相见,替他们着想,为他们办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他们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
在东东峪驻村,刘昌法最担心下雨。天上刚飘落雨滴,他就和村主任朱全祥出门了。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要是有大雨你(搬)下去就行。
村里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最怕雨天滑坡。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村主任 朱全祥:
睡觉了?我是朱全祥,你在家里,俺在你门口了,你得(搬)下去,这雨下大了。
腿上没劲了
我上不来下不去啊。
让大娘早点休息吧,俺回去了。
你也歇歇啊。
俺不歇了大娘,俺回去了。
大雨冲刷一夜,小山村的河道在清晨喧闹了起来。刘昌法冒雨搀扶下山的胡宣英老人也像往常一样在屋檐下忙活着。乡亲们都安全了,刘昌法却不见了踪影。原来,他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母亲病危。
到了家,一摸母亲的手和脚,从膝盖和肘关节以下全都凉透了,无论怎么叫,没有任何反应,眼睛也不动一下,我知道这回不好了,但还是幻想着母亲能多活一些日子。
驻村8年,刘昌法把自己的驻村补贴全都用在了帮助村里困难老人上,对自己的老人却没时间照料。父母先后在他驻村期间离世。匆匆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两天后,刘昌法又回到了村里。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今天咱请大家来,进一步地讨论一下,我们民宿怎么办的问题。
刘昌法着急赶回来,是想趁着修路的热乎劲再动员动员大家建民宿。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村民 刘翠燕:
你像我俺啥也不知道,你说一下搞这个(民宿),太累了,太操心了。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村民 朱利永:
你要想改造得(需要)人工,得花钱,有点难,反正有难度。
刘昌法的热情被村民泼了冷水。他决定,再带大家到附近的民宿示范村看一看,其中的上小峰村,还是他任职第一书记的地方。
2012年,刘昌法主动申请,第一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来到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 牛占月:
一看给派个精瘦瘦干巴老头,第一眼就对他没什么好感,从心里就凉了。就你那身体来到农村,待不住啊。
人生地不熟,村干部又不信任,刚驻村的刘昌法到处吃闭门羹。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村民)他就认为我是骗子,堵在门口就死活不让我进门,你再解释,做自我介绍,他也不让你进门。
这时,村里正在修河坝,因为没有水泥停了工。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 牛占月:
没超过三天,(刘昌法)就跟你弄来35吨水泥,我对他的看法就有点改变了。
驻村工作开了局,刘昌法又琢磨着在脱贫上帮大家找门路。那时的上小峰村,215户村民中超过一半是贫困户。村子虽穷,生态却特别好。刘昌法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他负责争取政策、招引项目。可半年下来,村民们还是在观望。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村民 徐传民:
整理了以后花一些钱,来的客人再不多,效益不好。
村民牛思恩当过教师,在村里有威望。刘昌法软磨硬泡,请他带头做示范。磨不开情面的牛思恩和其他两家一起,首批办起了农家乐。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村民 牛思恩:
就是头半年办起来,下半年就见效了,最好的那年(增收)20000多。
曾经犹豫的徐传民也加入了进来。他因病致贫,办农家乐的第二年,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在刘昌法驻村三年期间,上小峰的农家乐发展到30多家,贫困户全部脱贫,还入选国家扶贫改革试点典型。带头的牛思恩,特意给自己的小卖部取了个新名字——“昌发商店”。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村民 牛思恩:
看见这个商店,就想起刘书记来了。因为刘昌法刘昌法嘛,有他在这,咱村发展了。我这个昌发商店永远不改名了。
因为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大伙还送给刘昌法一个外号——“蚯蚓书记”。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 牛占月:
蚯蚓在地里帮助着土壤松散,松散了以后才能长庄稼。
这段经历,被刘昌法铭记在驻村日记里:
宋元仓家给了自己蒸的馒头;王建明送了自制的桔梗咸菜。细细想想,我不能不努力地干,尽心地干,尽我所能地干好。
参观回来,刘昌法又召集大家坐在一起。有了上小峰的驻村经历,他对东东峪村发展民宿的前景更有底气了。村民们担心的问题,他也准备好了解决方案。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投资上来说,你这每个床位,大床给你补贴7000(元),小床(补贴)4500(元)。民宿的设计这一块,都由村里朱全祥主任找专业的设计公司来给设计。
村民们的顾虑逐渐开始打消,首批报名发展民宿的就有5户。村民胡立亮已经开始忙着装修。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村民 胡立亮:
因为农村挣钱没处挣,他给你带来这个项目,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两个月后,决心做民宿的农户又多了3家。
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
只要开了头,慢慢地就会发展起来。脱贫不是终点,它实际上就是幸福新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