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淄博如何抢抓产业转型机遇?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5月26日下午,2021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碳中和——淄博在行动”特别专场,就淄博在“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下,如何探索产业迭代升级之路展开专题讨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陈曦,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柴麒敏,从国际国内、理论和实践角度用不同视野给出建言,并就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发展向淄博建言献策。
作为老工业城市和传统产业大市,目前,淄博整个工业体系对高碳能源依赖程度较大,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任重而道远。淄博如何借助碳中和东风,为传统制造业迎来一波转型升级,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中之重。
在2021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碳中和——淄博在行动”特别专场上,陈曦教授就“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发表演讲,他表示:目前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的73%左右,其中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碳达峰、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在承受气候灾害和风险的同时,高碳粗放的发展也使中国付出了 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传统用植树造林消耗二氧化碳、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外,陈曦建议,应运用科技创新驱动碳中和新赛道,碳捕捉、碳利用等新技术运用,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陈曦认为,“碳天平”的左端是“工程化减排”,可以通过新能源、电能替代、能源互联、能效提升等方式构建起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体系;但当前过多的关注度集中在了碳天平左端,而天平右端同样重要,右端是“碳汇(吸收)”,通过碳捕集、利用、封存及负排放技术进行大规模碳吸收。
陈曦表示,中国应尽快打造两个产业链,一个是碳捕集、另一个是碳利用。碳捕集可以用空气方式捕集二氧化碳;碳利用可以用多种方法,比如用化工方法把二氧化碳变成燃料和原料,用生态方法提升富碳农业等等,最后助力达成碳中和。
陈曦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碳中和目标的树立,可望催生一批新产业、新赛道,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二氧化碳不再是企业的负担,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后,陈曦对淄博发出建议,除做好“碳天平”左端的“工程化减排”外,也应尽快抓住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进行“碳天平”右端的“工程化汇碳”;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