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煤矿博物馆 折射百年工业之光
为何两位中共一大代表前赴后继来到淄博?“淄博”作为地名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何要在展厅里为536名死难矿工建一座合葬墓?
走进淄博煤矿博物馆,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淄博是中国近现代工业滥觞之地。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批准开设淄川铅矿和煤矿,批准周村开埠,投资兴建博山玻璃公司。1904年,德国利用《胶澳租借条约》在胶济铁路沿线30华里之内建设煤矿……
淄博近现代工业就这样在外来列强的掠夺中顽强萌芽、在官办资本的有限作为中艰难起步。
煤炭是当时淄博工业的支柱产业,淄博因此成为中国三大工矿区、四大红色工矿区之一。因此,王尽美、邓恩铭两位中共“一大”代表先后来到淄博工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并称淄博为“中国劳动运动之曙光”。
1922年,王尽美在淄川主持成立的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是山东省第一个煤矿工人组织,也是党成立后全国最早的一批基层产业工人工会之一。王尽美还亲自撰写《矿业工会淄博部开发起会志盛》新闻稿在《山东劳动周刊》发表,“淄博”第一次作为地区名称在党的文献中出现;1924年,在王尽美、邓恩铭领导下,在淄川成立的中共淄博矿区支部,是山东建立的第二个中央直属支部;抗战时期,以煤矿工人为主力的黑铁山起义扛起武装抗日的大旗,开辟山东敌后战场……可以说,淄博煤炭产业发展史在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上占据“c”位。
淄博煤矿博物馆前身为淄博煤矿展览馆,于1981年7月建成,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是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2月,经过整修提升的展览馆重新开馆,2015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升级为淄博煤矿博物馆。
淄博煤矿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古代采煤史、中国现代化煤炭开发史、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中共革命史、中国民族解放史、中国近代北方城市建设史、中国煤矿工人艰苦创业史、中国新时期转型发展史,特别是淄博党史和工业史的一个缩影。
展馆分上下两层,由13个展室和1个矿工墓组成,共展出647幅图片,656件实物。展览内容包括淄博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翻身得解放的革命斗争、自强不息的创业之路、百年淄矿的美好未来、淄博矿区的重要人物、淄博矿区的主要荣誉六个部分。展览以历史发展脉络为顺序,以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点人物、优秀成果为主线,采取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表现方法从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介绍了自唐代以来淄博地区煤炭的发展历史。展示了百年淄矿起伏跌宕、化蛹成蝶的难忘岁月和新世纪以来的恢弘进程。
淄博煤矿博物馆馆藏文物2189件,以近现代煤炭生产用具、生活用品、管理资料、早期建党资料、工人运动用品、战争武器等为主,包括木质、铁质、铜质、陶瓷、玻璃、橡胶、玉石、纸质等11种质地。这些文物记录着淄博地区党建、抗战、矿难以及矿业发展的历程,既是不可多得的近现代文物资料,也是一份无法复制的宝贵文化资源。同时,淄博煤矿博物馆还收藏了日本侵占时期大使馆档案、经济调查资料和日文专著等日档文史资料7000余册,异常珍贵,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在淄博煤矿博物馆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展品”是北大井透水惨案死难矿工墓。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攫取了战败国德国在淄博的煤炭开采权,长达31年之久。1935年5月13日,由于胡挖乱采,日本鲁大公司经营的淄川煤矿北大井矿井发生透水事故,淹死矿工536名,造成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惨案。
为了纪念死难的矿工,淄博煤矿博物馆修建了北大井惨案矿工墓,将一部分遇难矿工的骸骨埋葬其中。北大井遗址位于现淄川区洪山镇东工村北中舜集团锅炉房西,井口、井架、工房等基本结构较完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淄博煤矿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党员前来参观学习,一时间成了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位青年党员参观完淄博煤矿博物馆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淄博工业发展的车轮,在党的牵引下,历经一段段峥嵘岁月,跨越一个个奔腾年代,承载一次次沧桑变革,一路驶向百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