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变化 赞五好淄博】立体守护“最美夕阳红” 诠释“老有所养”的淄博答卷
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悠悠走上七八分钟,再来到村口的长者食堂。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但对于巩本英而言,这已然成为她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片段。
一切始于今年6月23日。
资料图,图片源自网络
彼时,桓台县起凤镇上首批长者食堂正式运营,让巩本英近乎一个世纪的生活轨迹出现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热乎饭菜天天有,不操心”
9月8日上午10点半,桓台县起凤镇乌南村的长者食堂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间隔一米有序排队,测体温登记后进入餐厅。
餐厅内,灯光明亮,桌椅整洁,饭菜飘香。88岁的巩本英和相熟的老人围坐在一桌,聊得热火朝天。
“每天这里都按时准备热乎饭菜,不用我们多操心,服务态度也非常好,现在的生活我非常满意。”巩本英说。
上午11时许,食堂内坐满了老人,志愿者们为老人们一一端上饭菜,老人们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村里80岁以上老人和脱贫享受政策户免费在这里用餐,我们每天准备两个菜,一碗粥,饭菜少油少盐,口感偏软,在保证有足够营养的前提下,又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镇上自治的典范,现场工作人员均由村民无偿开展服务,在满足了高龄老人等群体养老和互助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彰显了“邻里一家亲”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村里的人情味也愈加浓厚。
“去年4月,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引进水果兜编织项目,带动200多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有20多人。”乌南村党支部书记魏麦芳说,截至目前,仅水果兜一项草编产品就带动老年人增收60余万元。
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村民捐助的基础上,一条适合乌南村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的道路应运而生。
“所以,乌南村长者食堂建设初期就是以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向着打造一处服务于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服务综合体为目标,因地制宜,将草编生产这一特色融入其中。将老年人生产的各种草编用品和谐地融入到长者食堂中,打造成草编艺术品的展厅,为长者食堂增添艺术气息和草编特色,作为草编生产宣传的窗口。”魏麦芳说。
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了解,在长者食堂院内,乌南村草编服务中心的车间正在建设,设有草编活动室,建成后老年人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稳定的订单能为老年人提供每天二三十元的经济收入,累了可以打打牌、唠唠嗑、看看电视,做做运动,中午不用开灶也能吃上顿热乎饭。
不仅如此,老年人的劳动和产业项目的运行也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来收益,这些收益部分用于长者食堂的运营,做到“以渔养鱼”,用产业发展促进长者食堂的可持续性运营。
“衣食住行,这里都有保障”
上述场景,同样发生在桓台县果里镇楼里村。
84岁的老人牛汝义是楼里村的差昂助村民,白天独自在村里生活,儿子牛克文在张店打工,无法兼顾父亲的三餐。
“村里像牛汝义一样的80岁以上老人和脱贫享受政策户一共42人,他们中有许多是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还有些老人身体行动不便,一日三餐经常简单应付。”楼里村党支部书记段立刚说。
今年7月份,村里的长者食堂应运而生,周到的服务,让牛汝义居家养老有了稳妥保障,也让家人没了后顾之忧。
“这里的午饭一菜一汤,到这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不用花一分钱,比自己做饭省心多了。遇上生病了,春夏秋冬的都会给我们送到家里,衣食住行在这里都有保障。”牛汝义在做今昔对比时,幸福感溢于言表。
两年来,楼里村“两委”加强班子建设,从解决一餐热饭、清理一处垃圾、 建设一片绿地等民生事项入手,聚民心,抓村风,谋发展,村彩象树起来,村民踊跃跟上来,楼里村一举从全县的“问题村”为"头部村”。
长者食堂其乐融融的幸福画面,只是淄博实现老有所养的一个缩影。为满足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淄博市分层分级、多措并举,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养老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从老有所养 到老有“善”养
近年来,淄博聚焦老年人用餐服务需求,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加快长者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一些列扶持政策。
政策明确,对到长者食堂午餐的老年人实行普惠性补贴,60-79岁的补贴2元、80岁以上的3元;对长者食堂分类根据运营情况分别给予0.6万元、2万元、3万元、4万元运营补贴;对认定为养老服务设施的长者食堂,经营所需的水、电、暖、燃气等执行居民价格。
“同时,市民政局联合市餐旅行业协会发出《关爱老人助餐服务倡议书》,发动餐饮企业为老年人让利,并为长者食堂免费培训厨师200人。”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各区县充分利用地区现有养老、餐饮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在城市,形成了“社区日间照料+长者食堂”、“餐饮店+长者食堂”两种模式。在农村,主要是“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利用闲置校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已有资源改建长者食堂两种模式。
目前,全市已建成长者食堂176处,提前超额完成95处示范点建设,年底将达到318处,以有效解决社区居家老年人用餐问题小切口,实现了养老敬老大辐射,释放出全社会亲老、孝老、助老的巨大能量,共同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新蓝图 释放“淄博温度”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提出,推动社会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亿万老年人老有所养绘制了新蓝图。
在民生答卷上,淄博正在奋力书写温暖而又细腻的篇章,每一处坚实的“落笔”,都不断释放“淄博温度”。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工作作为基本兜底民生来抓,列入全市重大民生实事建设内容,加快向品质民生转变,抓住列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提升行动项目城市的有利契机,按照“一体化组织引导、一体化设计布局、一体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从“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撑、高端有选择”三个维度,在城市建设优质服务网,在农村构建基础保障网,全力打造养老服务升级版。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48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9处,农村幸福院575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8处,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3.2万张。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牛喜霞说:“对于老人,我们社会保障不仅在物质意义上要到达令人满意和需求的程度,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灵世界,也是亟需抚慰、给予人文关怀的。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全市养老体系正在进一步健全。”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银发浪潮”来袭。
“在服务方面,我们通过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的网络服务,形成了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服务格局,形成了全民公益的精神文明风尚。”牛喜霞说,“未来,无论城市养老还是农村养老,可以针对每个老人的健康饮食档案,实行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的健康得到多元的保障。”(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玉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