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民增收致富 |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桓台县算好“小账本” 农民粮钱双丰收
6月8日起,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活动启动。大众网·海报新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淄博新闻网·博览新闻、中华宽带网·齐点淄博6家网络媒体记者,奔赴淄博各区县,探访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出了反映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的系列短视频和稿件。
6月8日,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活动启动。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桓台县的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探访小麦深加工。
坐落于吨粮县桓台的梨花面业始建于1992年,拥有制粉生产线2条,年处理小麦30万吨,挂面生产线2条,年加工挂面3万吨,小麦仓容达7万余吨。
桓台县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做足做活“粮头工尾”文章,深度挖掘粮食主产区优势,对内培优培强本土企业,对外积极链接头部企业,逐步打通“优质高端品种种植—标准化绿色管控—订单收购—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升农业发展层级、粮食品牌价值、农民种粮收益。作为本土企业梨花面业目前已投资1.6亿元引进了全球最先进数字化装备,建设50万吨优质小麦数字化智能深加工项目,小麦深加工产能将达120万吨,届时将成为全省最大专用粉加工企业。近年来,企业已形成了从良种培育推广、良法耕种管收到粮食精深加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桓台地处黄河三角洲附近,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质条件,生产的小麦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梨花面业通过与农业部门合作推出优质品种,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和标准化管理,实现了替代进口10万吨。”梨花面业总工程师吕春玲告诉记者,“梨花面业将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种植优质小麦,从小麦质量上重新定义‘吨粮县’名片,提升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梨花面业,是桓台县践行农民增收致富路上的本土企业的代表之一,除了企业自主创新以外,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力。
桓台县
算好小账本稳粮又增收
近年来,面对种粮成本越来越高、种粮收益越来越少、种粮农民积极性越来越低难题,桓台县坚决扛起粮食生产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粮”的大前提下,算细算好农民的“小账本”,实现“粮钱双丰收”。
算好土地“小账本”,使农田“好种粮”。桓台县坚持把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7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能1720万公斤,带动群众年收入增加6770万元。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以村集体为单位,按照15元/亩的奖励标准,整建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率超过85%,流转土地后的农户就近到合作社、企业或种植大户基地务工,既拿土地流转收益,又领务工报酬,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算好服务“小账本”,助农户“种好粮”。创新推出“土地全托”服务模式,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为农户提供设备设施和技术指导。目前,全县耕、种、收、运、储、秸秆处理、植保等环节全部实行社会化服务,良种、药剂、肥料等农资全部实行统购。仅病虫害防治一项,每亩就能实现节本增收20元以上,仅肥料投入一项,每亩就能降低投入20%以上,特别是在不增加农户负担的前提下,创新实施的小麦“全成本保险+金融”、玉米“期货+保险”模式,为农民种粮收益上了“保险”。
算好产销“小账本”,让农户“种粮好”。桓台县小麦深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可覆盖耕地120万亩,但由于县内小麦品种、质量与加工企业需求衔接不畅,大部分原料只能高价外购,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增值收益没有落到自己农民“口袋”里。为解决这一问题,桓台县与中化先正达合作建设数字农业项目,先期打造3000亩“数字大田示范农场”,种子质量、管理技术得到有效保障,预计三到五年内辐射全县30万亩以上耕地。同时,中化先正达与本土企业梨花面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小麦从“田间”到“车间”搭建“点对点”供给平台,可带动每亩耕地增加综合收益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