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十大创新”看淄博之二:百年老矿搞出了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
淄博有个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原山东东华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科技)搞出了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让“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水泥行业焕发生机。说起东华科技,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但说起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却是耳熟能详。
在20世纪末淄博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淄矿集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至21世纪初,淄博矿区煤炭资源已面临整体枯竭,在这一背景下,淄矿提出了以500万吨“白”置换500万吨“黑”的思路。于是,2004年8月,淄矿集团转型发展投资最大的非煤项目——东华科技公司应运而生。
东华科技与阿里云的初次碰撞,便擦出了合作的火花。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阿里云服务着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电信、能源等众多领域的领军企业。然而,其在水泥行业迈出的第一步,却是始于与东华科技共同开发的水泥“工业大脑”平台项目,而这对东华科技而言,是机遇、巧合,但也是必然。
事实上,早在2005年2月,东华科技便建成投产了全国第六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与业内其他企业相比,在环保形势步步紧逼、减排目标持续上调、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拥有遍布“四市八点”经营网点、具备千万吨产能的东华科技,以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转型跨越,就显得格外重要。
2018年,东华科技与阿里云合作成立了“山东东华科技智能制造研究院”,并研发出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通过数据资产化、算法建模、机器学习、自动驾驶的方式,东华科技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巨大机遇。
凭借这一项目,东华科技熟料线综合能耗下降了6.73%,质量稳定性提高了28.48%。2019年生产熟料255万吨,同比节约标准煤1.65万吨,节电1009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1873吨、氮氧化合物276吨、二氧化硫292吨。2020年生产292万吨熟料,同比节约标准煤1.26万吨,节电204.4万度,减排二氧化碳9122吨、氮氧化合物212吨、二氧化硫224吨。
作为一项改写淄博乃至全国水泥行业现状及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性举措,水泥“工业大脑”平台项目的诞生,却源于山东能源淄矿集团东华科技公司与阿里云的一次同频共振。
“在此之前,我们也曾派人多次到德国、日本取经,并希望寻求合作,但并未如愿。2018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阿里云-制造业团队,在简单交流后,双方一拍即合,然后共同打造水泥‘工业大脑’的想法便诞生了。”
据东华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介绍,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东华科技与阿里云一众工艺工程师反复沟通,不断优化。随着2018年底,“工业大脑”上线试运行后,不断刷新纪录的产品品质和单位能耗,让曾经的质疑烟消云散。
截至目前,水泥“工业大脑”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
无疑,水泥“工业大脑”的成功,让东华科技一跃成为省内高端水泥市场领军企业,然而,打破传统产业思维的束缚,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水泥生产转型升级的标杆,却一直是过去多年间东华科技苦苦求索的“灯塔”,从未熄灭。
从2003年10月抓住水泥行业由立窑向新型干法旋窑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开工建设第一条熟料线,到2012年年初瞄准“委托加工”的“轻资产”运作模式,实现水泥年产量由100万吨到500万吨的腾跃,再到2017年引进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团队,迈出管理水平到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步,东华科技在行业发展的潮流中,始终“领先半步”。
近几年,东华科技又集中优势资源,依托淄博市数字变革创新的政策指引,瞄准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优质资源储备,重点布局钙基新材料、循环经济、数字化及“碳中和”“三大产业链”,实施绿色矿山、钙基新材料、“碳中和”、循环经济、数字化提升“五大工程”,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四化”(高端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四零”(零购电、零排碳、零排废、零化石能源)省内首个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园。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