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炬同行》第二集《创新·灵动》
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是一家致力于提供通信、电力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山东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山东省第三批“瞪羚企业”。公司1996年以50万元资金成立,1997年成为淄博高新区首批入驻企业。二十余年来,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始终紧跟客户需求,产品服务从电话线检测仪,再到RFID智慧工器具、智慧景区、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在通信、电力等行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产品迭代,产业兴衰,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淄博电子信息产业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企业董事长李全用感触最深。
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全用
淄博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历史上是很强的,有14个国营无线电厂,曾经在“东方红”卫星上天等重大工程中应用过,改革开放初期还生产过电视机,但是在从晶体管时代向芯片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民营经济迸发了勃勃生机。现在就我们企业来说,我们已经从上一代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发展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并且重新站上了产业的高地。不光我们,现在可以说淄博市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现在已经是涅槃重生,开启另一段辉煌了!
说到电子信息产业的涅槃重生,蓬勃发展的淄博高新区齐鲁智能微系统产业园可为例证。在这里,当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重中之重——芯片及相关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聚合聚集、上延下伸,已经形成了一个以MEMS即微机电系统研发制造为核心的全国领先的智能微系统产业创新基地。园区内聚有重点企业12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2家,智洋创新2021年科创板上市,亚华电子创业板过会,新恒汇、信通电子等IP0在审企业2家,齐芯微、瑞邦自动化等券商入驻和上市后备企业15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专精特新12家,省级瞪羚企业8家,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产业项目82个,形成了集微系统设计研发、工艺加工、封装测试、产品应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产业基地。如果说信通电子、亚华电子、智洋创新等本土企业的茁壮成长得益于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与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懈坚持的话,那么淄博电子信息产业的复兴,尤其是基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这一轮崛起,则得益于“外脑”的助力以及一个个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力。
中科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尤政
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淄博也是看中了这个方向。实际上我们也经过了8年多的努力,到2018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真正建成了MEMS这么一个中试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成立了MEMS的研究院。应该来说,会对淄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我们将来也有电子园了,也有MEMS的园区来支撑我们发展。
MEMS产业化及在淄博高新区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共历时十余年。它以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方式解决了淄博本地缺少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创新难题,也为清华大学尤政团队的科研成果提供了产业化的出口。目前,国内首个校地合作的MEMS中试研发平台,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英寸硅基MEMS芯片的研发制造平台,累计开发MEMS芯片单项工艺255项、产品工艺40余套,主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而基于这一思路,与中科院等国内院校机构共同建设的光电子研发中心等1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也为这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化浪潮提供了70余个高端项目。可以说,目前的淄博高新区已经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研发、中试、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健全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完整生态体系,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十年来,淄博高新区肩负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创新排头兵的重任,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战略基点和重要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体系,科技奖励扶持力度达到国家级支持水平。
淄博高新区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赵乃军
应该说,这些年我们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扶持资金已经从30年前的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到现在的一年七八千万、上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总量已经位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额等主要创新指标实现了大幅跃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发明量质齐升,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孕育之地、理想的栖息之所。
作为科技创新总体思路、创新做法及成果成效的具体体现,智能微系统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正呈现了这一史诗级的产业现象。目前,产业园B区、C区均已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90亿元,3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20个项目在建,23个项目已签约,拥有全球唯一项目2个,打破国际垄断和国际先进项目32个,为淄博高新区聚集创新资源、打造国家级MEMS创新中心,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微系统产业基地,聚集产业资源,打造千亿级智能微系统产业集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淄博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猛
我们实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基金对研发项目进行设备、工艺、技术和资金支持,利用加速器和专业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化”的研发产业化机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共建MEMS研究院、微纳光子集成中心等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以院士领衔的5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基金资本合作成立21支产业基金,搭建法律、财税、融资、上市等九位一体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完整生态体系。园区拥有打破国际垄断和国际先进的产业化高端项目34个,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区之道,首在得人。可以说,高新区自从建区伊始,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以及对人才工作的创新突破,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从上世纪90年代建区之初的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到2000年面向全市选聘干部;再到百名硕士进机关;以及现在连续三年举办人才节,淄博高新区一以贯之的“人才之所需、施政之所向”的人才理念为高质量突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一批批优秀人才和青年才俊随着时代的脉搏汇聚而来,在高新区这片创业沃土中淬炼、成长,留下了一串闪光的印记。
新华制药药物分析学博士 新华制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冯煜焜 生物学博士 雷天莉
我和我的妻子是2018年校园招聘的时候,被高新区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所吸引,来到高新区工作。随后又赶上多项人才政策的升级和完善。我们感到非常地幸运。我是药物分析学专业的博士,我是生药学专业的博士。高新区这里新医药产业非常具有活力,聚集了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证明。我觉得正是高新区对人才的重视、爱惜和包容,才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
多年来,淄博高新区持续强化人才政策升级引领,从淄博“人才金政50条”到在山东省率先发布“青年人才10条措施”, 再到创新推出“人才生态七条”,设立2亿元高端人才项目股权投资基金,对入区创新创业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购房补贴。创新人才引育模式,组建人才发展公司,搭建“人才数字大脑”,健全“高新优才卡”联系服务和人才荣誉制度,高标准建成投用1824套人才公寓,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全面做优人才生态。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 伶
淄博高新区为我们企业的人才引育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来淄体验券”、“埋单学费”、实习见习补助、就业补贴、产权型人才公寓,这些全方位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招聘竞争力。
从启动百名博士、千名硕士、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到实施“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名校人才特招行动”,淄博高新区用“合伙人”的引才思维,全力赋能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优化的“养人”环境,让高新区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不断书写时代传奇。截止到目前,淄博高新区共引进院士34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49人,泰山系列人才63人,全年兑现人才政策补贴资金1.13亿元。淄博高新区以有解思维、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精雕细琢人才发展“微环境”,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系统,逐渐形成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研究员 赵 琨
我当时毕业之后,是在其它地方工作,后来了解到咱们淄博市的人才政策力度非常大。这个人才政策,就是相当于解决了后顾之忧嘛。我今年申请了产权型的人才公寓。有恒产才有恒心,就这样的话,我也更愿意留在淄博发展。
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对三十而立的淄博高新区而言,这意味着,要承担起为国家创新探路、为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也意味着,在新时代、新目标之下,淄博高新区找准定位、踩准节拍,已乘势摆下一盘新的“棋局”。
筑梦30年,赓续再出发。未来,淄博高新区将上演更多激动人心的精彩,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芳华。站在“十四五”的历史新起点上,淄博高新区将继续突出科创特色,聚焦未来科技,发挥产业优势,努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科技园区,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突破发展的辉煌篇章。
总策划:耿庆玮
策 划:宋 卫 魏金辉
总顾问:赵 勇
制片人:刘海照 张建宁
总编导:李海东
编 导:李海东 武斌 王晓宁 杨铭超
本集编导:武斌
总撰稿:李海东
撰 稿:李海东 武斌 王晓宁 杨铭超 齐菲 徐浩
摄 像:武斌 王晓宁 杨铭超 王乔 张凯 孙凯 王刚 冯骁珩 杨钰程 仇添梓 王天宇 宗旭
播 音:汪洋
后 期:张鹏 张亚峰 王晓宁 何俊梅 李娟 唐格格 李松
编 审:黄晋
监 制:郑文
总监制:王旭
淄博高新区宣传新闻中心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